總主任的話

後現代與宣教的反思

上個月,我有幸參加由馬來西亞聖經神學院所舉辦「全球宣教新趨勢與策略探討」的特別宣教營會。大會主題講員,是資深的牧師和宣教研究學者陳方博士。他就「後現代與宣教」這分題,向與會者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數據和語重心長的提醒。今天,全球基督教會正面對嚴重的宣教「退潮」或下滑傾向。「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在2016年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在2014年,香港教會在差傳參與上都有明顯下滑的趨勢。在2009年設有差傳部門的教會約佔61%,但2014年下降到55.7%。在禱告支持宣教上,從78.9%下降到67.6%,在金錢支持宣教上,從82.6%下滑到67.8%。另外,來自韓國的數字顯示,2016年韓國教會差派宣教士的增長率是零。而同年美國差派頗多宣教士的美南浸信會,他們的宣教士人數也從4700人減到3800人!陳方博士分析這現像,應該是與後現代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因著後現代文化中的「自愛主義」影響,這世代的基督徒普遍對失喪靈魂已變得漠不關心,對宣教呼召極力逃避,和對信心認獻也缺乏委身。難怪華傳在過去的幾年間,也面對同樣的徴召困境。祈求神憐憫這世代,也幫助在後現代文化中的教會帶來一個突破性的大復興。

其實後現代文化不單影響宣教徴召的退潮問題,它也嚴重地影響宣教士的退場現象。「自愛主義」會直接影響在工場上的團隊關係,也會影響管理層對前線同工的冷漠態度。因此,在研究全球宣教士流失的調查中,發現宣教士流失的首要原因是因為團隊關係破裂的問題。此外,宣教士提早退場也跟缺乏代禱和經濟支援有關。我想這些缺欠可能也是今天教會普遍受「自愛主義」影響而帶來的傾向。

我不得不承認,在關顧與管理宣教士之間,差會要找到一個平衡的處理方法絕對是不容易。信心差會的挑戰在於宣教士怎樣看他們與管理層的關係。因各同工都是要籌募自己的生活費,彷彿令宣教士覺得自己是自僱人士,或只需要向差派和支持教會或奉獻者負責。故此他們跟差會的關係很容易會變得疏離。除非,後方的支援同工主動地提供各方面的關顧,務求令前線的同工無後顧之憂地事奉。否則前線和後方之間的關係鴻溝,會變得越來越冷漠而甚至僵硬惡化。前線同工必須明白,差派和支援教會是把管理的責任託付了給差會,故此差會是有責任去跟進關顧和管理所被委託的宣教士。這裡所要強調的,絕對不是指上下階級的關係,而是忠心扮演上帝所託付給各人的不同崗位或角色而已。

我們的資深導師林安國牧師,經常提醒我們的帶領同工,差會絕對不應用僱員和僱主關係的模式來管理宣教士。差會管理層一旦採用老闆的態度來轄管宣教士的話,所帶來的後果必定是極度破壞性,也會直接帶來宣教士的流失,和減低徵召宣教士的果效。我們大家都在上帝所託付的崗位上學習作僕人領袖。若我們是被委託作管理的同工,我們便應該帶頭作謙卑服侍的榜樣。我們應學習主動關顧考慮別人的需要和難處,用自己的長處來彌補下屬同工的短處或缺乏。正如保羅弟兄在腓立比書所勸勉我們的話說: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3-4)

在此,我也想借用保羅在以弗所書對基督徒夫婦的勸勉,來描寫前線和後防同工的夥伴關係。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5:22,25)我們讀這一段經文的時候,需要從上帝所託付我們的角色,去看我們應學習的態度,建立一個美好的夥伴關係。作妻子的態度是,不能要求丈夫先活出基督的愛,然後才順服。同樣地,作丈夫的態度是,也不能要求妻子先去順服,才自己學習犧牲的愛。我們絕對不能要求別人改變來遷就自己。我們只能要求自己改變去遷就別人。這才是建立團隊關係的金科玉律。愛和順服都是建立教會和美好夥伴關係的重要元素。但我們絕對不能要求別人去愛或順服,而自己卻不動一根指頭來改變。我們只能要求自己作愛和順服的好榜樣。

在此後現代文化的洪流中,求神幫助我們捨己,學習效法基督的愛和順服,建立一個榮耀上帝的差會和宣教團隊。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3:18)讓我們明白大家在前後防的挑戰和難處,互相體恤,甘願爲同工們多走一里路,配搭完成主耶穌所託付給我們的大使命。阿們!


主題文章

關顧跨文化工作者

文化工作者是主寶貴無價的僕人。我們不能失去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這其中的許多人曾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回應上帝的呼召到宣教工場去。他們做了各種各樣的犧牲,忠於使命進入艱苦和敵對的地方服務。為這些寶貴的僕人提供成員關顧或牧養關懷,是我們作爲宣教機構不可缺少的部份。成員關顧不再是一種選擇,我們亦不能假設其他人會提供成員關顧服務。我們心中渴望看到跨文化工作者不僅能夠生存,而且能夠在工場中茁壯成長。

新的跨文化工作者從到達工場直到退休的時間,這段旅程既艱難又具有挑戰性。問題不在於這些工人是否需要成員關顧,而是何時需要。成員關顧應從招聘工人開始。對工人進行良好的成員關懷必須成為我們差派戰略和政策的重點,也是慎重和必要的一部分。

耶穌在馬可福音8:34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補充說:「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太10:38)耶穌這句話是在凱撒利亞˙腓立比問門徒「我是誰?」彼得回答說「是基督」後不久說的。凱撒利亞˙腓立比事件之後,耶穌就面向耶路撒冷準備祂受苦的旅程。從這連貫事件來看,「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是在門徒認識神是神後宣告的。如果一間教會認識神,也把神當神,成為門徒的教會也就是一件必然的事,「捨己,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主」也就是一個義不容辭的行為!這行為也就會效法耶穌受苦、釘十字架、復活,為拯救人類,履行福音委託的好榜樣。

耶穌說這句話是對著「眾人和門徒說的」(可8:34上),可見耶穌不是對幾個人有這樣的呼喚,而是呼召渴慕祂的全會眾。換言之,作主門徒與宣教是全會眾性,而不是屬於教會中一小撮人所持有的。

建立一間強調門訓又積極宣教的教會,重要性何在?

為什麼跨文化工作者需要成員關顧?

(一)跨文化工作者經常面臨許多挑戰和危險。

宣教工作,是在撒旦統治的敵人領土上的屬靈戰爭。這是我們的工人每天都面對的激烈戰爭。「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

因此,我們不斷為我們的工人祈求,務要保持堅強,並警醒那些試圖勸阻或阻礙他們的邪惡勢力。良好的成員關顧包括忠心地為我們的工人祈禱。

我和妻子在東南亞服務多年。當時在軍事統治下,我們無法前往一些晦暗區域或地點,此限制是因為害怕外國人受到傷害。我們受到軍方情報的監視。讓我們繼續前進的,是上帝的子民在後方持續,熱切和忠誠的祈禱。有幾次我們取消了某些旅程而避免了嚴重事故發生。為你的跨文化工作者禱告。祈求神,即使在困難的地方,他們還會堅持好好地服侍主。

(二)耶穌基督立下照顧門徒的榜樣。

耶穌呼召門徒,要他們常與他同在(參可3:14),與門徒建立了關係。他成為導師,教導他們並督責他們。耶穌問道:「你明白我做了什麼嗎?」然後耶穌說:「你應該效仿我的榜樣。」在後方的成員關顧供應者,應該為跨文化工作者提供教牧關懷。我們必須效法好牧人耶穌的榜樣。

良好的成員關顧有哪些好處?

良好的成員關顧將減少流失率並增加保留率。它將阻止工人過早離開宣教工場。當工人受到照顧時,他們最有可能在他們的呼召和機構內停留更長時間。他們將變得有彈性,健康和有效事奉。可能有二十分之一的工人會因為欠缺成員服務而被攔阻繼續事奉。失去一名工人實在已經太多了。 美好的成員關顧建立健康的關係。在良好的成員關顧中,我們提供實際幫助,匯報,教育和處理衝突的技能。工場上的衝突是正常的,但許多人需要處理衝突並克服衝突,有些人還需要幫助調解。

另一個工人會提早離開工場的挑戰就是缺乏資金。因此,在良好的成員關顧中,我們幫助並鼓勵我們的員工學習如何籌集資金或招納朋友。

良好的成員關顧是可以提高生產力。當員工得到肯定時,他們的士氣高漲,工作更努力,工作時間更長,更有效。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事情,並為上帝的國度做出貢獻。當跨文化工作者得到照顧時,他們不會輕易放棄。跨文化工作者應該在這個領域蓬勃發展,而不僅僅是生存。

誰負責提供成員護理?

聖經說: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彼前5:2)。我們有責任照顧從我們這裡派出的工人。這是聖經的命令。我們沒有選擇不去關顧。工人被委託給我們,因此我們便承擔了重要的任務來關顧他們。

願神幫助我們盡自己的本分,為我們的工人提供良好的成員關顧。


主題文章

分享M+2理念

筆者以香港教會宣教事工的可持續性為前提,盼從整體層面考慮宣教士的培育及關懷牧養。
如以「M」代表宣教士從申請及接受相關宣教訓練起,至正式到任工場開展事工,終至完成並回港的年期,「+2」代表的則是宣教士完成事奉重新回港的首兩年。

M = 海外宣教期
+ 2 = 回港首兩年本地侍奉

感謝神,近年不難看見教會的進步,不少差派堂會已能好好支持宣教士的「M」期:有經濟上的定期捐助、懇切代禱、適時關心問候及實質援助。再者,坊間探討關懷及培育宣教士相關的書籍亦多,故此筆者計劃在文末才會略略提及對本人影響最深的「M」期原則,現在反而想先分享「+ 2」的部分。

筆者夢想能有更多教會去「差派」回港宣教士,最少首兩年在港延續及推動宣教工作,因為這樣能提升本港整體的宣教事工質素,又能更好培育宣教接棒人。

許多專業(如廚師、跌打醫師、粵劇紅伶及木匠等)都採用師徒制或擁有專屬工會,藉由經驗者及有系統的訓練來傳承專業,達到世代相傳,免青黃不接。如欲傳承及優化宣教事工,除了要繼續關心及支援現職宣教士外,更應想方設法去延長「榮休」回港宣教士可以繼續實踐使命的年期。「+2」十分關鍵。如能在這期間協助回港的宣教士,資深宣教士陣容便能壯大,結果是準宣教士、差會及堂會可從他們身上得到好的感染和牧養,更能修正過往推行事工時的偏差,大家會喜歡從實戰者身上學習宣教事工的精髓。

為何會有「M+2」理念?

筆者接觸到行將退休的宣教士,不乏為回港後的生活而略有擔憂的,更有因為在工場奮力而受傷(身體或心靈上)的精兵,偶有擔心追不上離開多年的香港文化及節奏,或誤以為對教會再沒有可作的貢獻、未能回饋的人。沒有了可侍奉的方向和機會(因已退休),使命感消退,熱誠銳減,部份人甚至變得灰心喪志。其實他們大多是精兵,筆者真不願看見教會白白浪費這許多人才。觀乎西方教會及差會,均會好好保留榮休宣教士,重投宣教相關的崗位或要務。筆者不禁想:難道香港就不能?

「M+2」能對全港教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若更多教會支持這理念,忠心的宣教士回港後首兩年能有侍奉的機會及經費,香港將會有許多滿有宣教使命、有美好宣教見證的回流宣教士繼續參與在宣教隊伍中。雖然他們的角色和身份轉變了,成為了後援或教練,但必能勝任「造就新世代宣教精英和更好發展教會宣教事工」這要任。他們可推行宣教教育、證道,推動短宣及作宣教訓練,又可以發掘及培養有宣教心志的信徒。他們或可成為差會職員、義工、總幹事或董事提供寶貴意見或到位的參與。屆時,香港的宣教事工必能向上突破,提升到更高層次。

堂會想實踐「M+2」 ,可以怎樣做?

各堂會不同,推行細節按各自特色設定,現分享大原則:如教會差派宣教士到工場,在他預計任期是直至退休(或是超過10年以上)的前提下,教會便可考慮在支援他任期的年間(M年)為其多籌募2年的經費,以預備日後完成任期回港的首兩年可能提供的資金,支付宣教士回港後在差派堂會或所屬差會的兩年工資/津貼(以此避免「是否聘請退休人士」的爭論,因仍是以宣教經費及宣教士身份工作)。這樣能使忠心有熱誠的宣教士較易重投香港,以其豐富及寶貴的心得去培育及激勵新一代的宣教士。當然,實質情況亦要看宣教士是否忠心而作最後決定,並非人人必然。

沒有「+2」的話,會有問題?

筆者看見的現象:上一代的宣教士回港後,若沒有適應過來或未能盡展所長,一般信徒或會誤以為他們有些可悲,這會阻礙新一代宣教士的培育及招募,亦會在教會中成為「反宣教」的負面理據,長遠不利推動宣教。此外,不推行的話,香港仍會處於由非內行、非經驗人士去作宣教決策的限制中。

分享完「+2」,分享作宣教士時希望別人怎樣支持:

把「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合宜地套用在宣教士身上。大家去學習「憂宣教士對工場中福音對象/信徒所憂」,關心他所關心的人群和事。要讓宣教士知道教會恆常為他所參與的工作及服務的族群代禱。

在任期早段,安排教牧長執代表到訪工場,親身體驗挑戰及親見神在當地的作為。長執回港後分享感受及工場的需要,「加深了解」將使教牧團隊及宣教士更好配合,教會的方向及差傳推動變得合一。

多欣賞及肯定,並合宜地告之宣教士。因為在前方時會感孤單、迷惘,能有後方確實的肯定,決心、信心必大增!

讓宣教士知道差派堂會的近況,但不只集中在負面的事上,因為會帶來憂心、灰心及分心。

盼全港教會實踐使命,願恩臨萬族,又願「M+2」從你我而起,富有成效,各方受益,互勉。


"作者為香港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董事。夫婦與兩位女兒於2006-2013年間任宣教士,在東亞洲一少數民族中透過識字教育宣教及給予培訓。回港至今一直於所屬之差會任董事,樂於支援及推動宣教事工以完成神所授之召命。"


情繫神州—奔向骨肉之親章

我也走過邊疆路(12)-第二次生命

第一次見到AL是去年的春天,我們去她家看望她。她是醫科大學大一的H族學生,就在大一的下半學期,她得了嚴重的憂鬱症,整天整晚睡不著覺,一星期只睡幾個小時,使她無法繼續學業,只能暫時休學。

她們住在縣城的矮平房裡。她出來迎接我們,看上去精神狀態還不錯,臉色略顯蒼白,她說已經度過了最難熬的階段。俗話說:一日不睡,十日不醒。很難想像,一個星期只睡幾個小時的日子是怎麼度過的。我相信,那種煎熬的日子難以承受,怪不得很多嚴重的憂鬱症患者最後會以絕決的方式告別。

AL家的經濟狀況不太好,有兩個妹妹還在念書。爸爸有癲癇,幹不了重活,只能打打零工,勞動力低下,媽媽在家靠著帶別人家的孩子賺取一些微薄的生活費,拮据地過著日子。

AL的心志非常堅定,要立志成為一名醫生,可是她如今的現狀不啻是對她人生的一種打擊,和她同時進校的同學已經大二、大三了,自己還在原地。以後這個病會不會復發?復發了怎麼辦?有沒有錢去醫治?學業能否繼續?一系列的疑問揮之不去,盤亙在她的心中,她當醫生的願望是不是從此破滅了?!

說實話,這些可能會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我們能做的是勸導她別想那麼多,當務之急,先把病養好,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實現理想。想太多一方面無濟於事,另一方面對健康也沒好處。

自那以後,AL康復了,也正常上課。我們也見過幾次面,她的狀態非常好。我們覺得那次患病或許只是她人生中的一次小挫折,她可以繼續去實現她的夢想。

直到今年六月,我接到X老師的資訊:她的憂鬱症復發了。天哪!上帝為什麼要對一個小女孩如此「折磨」?她又不得不暫別學業,不僅如此,還要支付對這個家庭來說一筆可觀的醫藥費。怎麼辦?幸好,在我們的助學基金外,還有一部分是急難疾病的救助款。

可沒過多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她憂鬱症漸漸康復的時候,又傳來噩耗——在她的腹腔中有一囊腫破裂了,這是由於前期的一些小疼痛沒有重視而最終導致的。囊腫在體內破裂引起大出血。值得慶幸的是,在縣城及時醫治,避免誤了最佳治療期,才不至於有性命之虞。然而,又是一筆大額的醫藥費,就像天塹一樣橫亙在這個家的面前。於是,我們繼續擔當了AL的醫藥費。

接連兩次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我的心中不免起了疑問:我們究竟是助學還是醫療?如果每個學生發生這樣的情況都向我們求助,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能說不嗎?我有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很冷血,還是沒有憐憫心?X老師知道我心中的困惑,就問我一個問題:面對無感恩之心的人和救助一個人的生命,哪個重要?

是啊,生命比什麼都重要!再說,AL也不是不懂感恩的人,在她生命悠關時,我們怎能袖手旁觀?想到這裡,我反而有些自責,我真的沒有憐憫之心啊!我以為守住的是底線,卻枉顧了生死線,嗟嘆自己,這幾年的服事居然一點沒有學會慈憫。

一年一度的暑期助學工作又要開始了,我們受邀去到AL家作客。她氣色還好,但身體很虛弱,起身和坐下都會頭暈,需要攙扶,畢竟離那場病才不久。

席間,我們彈奏了一曲助學工作的主題曲《只為你》。音樂剛響起,就看見AL的媽媽在抹眼淚,其實她並不懂漢語,我想是被弦外之音所感動。接著,她說了一番話讓AL幫我們翻譯。

她媽媽說:「要不是你們的幫助,我的女兒活不到今天,是你們給了我女兒第二次生命。」說罷,更是泣不成聲。我們其中的一個志願者上去一把抱住了媽媽,那是無聲的安慰,勝過千言萬語,我也被這場面深深感動。這兩年,我們與AL一起走過的日子彷彿歷歷在目。愛和陪伴,使彼此的心深深聯結,在生命的深處紮下了根。這已經遠遠超越了助學的範圍,或許這就是官方眼中認為的好口碑。我們做的事很小,但希望我們做得更細緻一點,更細緻一點。

「不問遠近,不問西東,只為你;跋山涉水,把天涯咫尺,用愛編織的,是你我共同的言語。」一曲《只為你》響徹了主旋律,它要餘音繞梁一般傳遞下去,生生不息。


胸懷普世—走遍人居之地

一個馬來西亞散聚宣教的模式

I. 引言

散聚是神使用的管道,以成就祂的旨意。神造人之後就吩咐他們要生養眾多,充滿這地。充滿這地就意味著要分散,散居的目的是征服和管理被造之物(創1:28)。聖經也在亞當見了夏娃之後就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創2:24),離開父母既是散居。後來人雖犯罪墮落,但神的心意沒有改變,洪水之後神給挪亞相同的吩咐(創9:1-2)。
從巴別驅散,到亞伯蘭的呼召,雅各、約瑟的經歷,以色列的流亡,回歸,猶太人和希臘人的散居等,聖經裡頭滿是神透過散聚成就祂旨意的實例。教會歷史也同樣印證神的作為,福音隨著散居的生意人,離鄉的奴隸,征服者或殖民主義而廣傳。
今天,因為通訊發達,交通方便,加上全球化及城市化現象促進人口流動,全球散聚人口劇增,每七人中就有一人居住在原生地以外。教會若相信這是神為拯救萬民而製造的契機,就必須及時掌握時機,積極動員參與散聚宣教,完成大使命。

II. 馬來西亞散聚人口狀況

馬來西亞自建國以來既是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彙集之地。如今外籍勞工及外來移民增多,加上聯合國難民署鑒定的難民,我國散聚人口高達六百萬以上,他們來自五十多個不同的國籍,且多數來自對福音封閉,對宣教士非常抗拒的國家。這個趨勢,教會看法不一,有些認為他們是累贅,滋擾民生,對外籍勞工更是愛恨交織,只有少數認為這是宣教契機。
ElShaddai Centre Berhad(ECB)是一個以信仰為根基的非政府人道組織,受聯合國難民署認證在馬來西亞協助難民及移民。除此之外,ECB的異像是要看見神的國降臨,神的管治建立在所有福音未及之民當中。ECB的使命是在散聚的穆民當中促成一個勢不可擋的宣教差傳運動,讓福音從此地傳到地極。

III. ECB的事工模

ECB的事工可分為三部分:
1. 憐憫事工:如教育、醫療、兒童院、民生計畫等。憐憫事工是進入封閉社群的橋樑,跨越文化信仰,接觸福音未及群體,以「滿足需求」為宣教策略,讓移民和難民可以實際體驗神的愛和供應。ElShaddai難民學習中心從幼教到高中,共有700多位學生,來自15個不同的國籍。因學費低廉,教育品質高,有父母告知可與私立學校媲美,學生不斷增多,如今ECB更在不同的族群聚集的地方設立了5個分校,近距離接觸他們。

2. 門訓植教會: LED(Lead Evangelize Disciple)團隊。LED團隊成員有受「向穆民宣教」裝備的教師、輔導員、牧者等,每日作家訪,長時間與散聚家庭接觸、相處、分享、時機到了,便禱告查經。

3. 鼓吹動員:如舉辦散聚宣教研討會2015和2017,邀請散聚宣教神學家溫以諾博士(2015)及全球散聚網路主席TV Thomas博士(2017)主講,以動員和裝備教會及宣教機構把握時機,積極參與散聚宣教。平時ElShaddai每週接待到訪的教會、機構領袖、學院生等,分享策略和心得,也常應邀到各教會分享,以其能夠喚醒對穆民宣教抗拒和怯步的基督身體。在ECB,無論是短期義工、員工、或行政人員都必須得裝備參與宣教。

IV. ECB的宣教運動基

良好的基因結出良好的果子,這是神國的原則。ECB不斷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把不適用的策略除掉,不結果子的事工關閉,修改錯誤不符合聖經的植教會思維(約15:2),以其能夠讓神國的擴張不受人為限制,渴慕能夠經歷和發揮新約教會的宣教運動爆發力,促成一個勢不可擋的穆民宣教運動。 ECB發覺以下五項特徵輔助事工伸延,促進新事工的開創,而且建立穩固根基。
1. 耶穌是主 宣教是耶穌的使命,所有事工皆屬於主,由祂主導,隨祂心意發展。我們與主同工,也彼此合夥同工。事成是主作為,祂得榮耀;事敗也必有主因,我們檢討。ECB領導者的心態是事工不屬任何人、任何教會或機構,單屬於主。所以ECB與眾多教會、宣教機構、企業、專業人士等等愉快合作,分享知識、策略和 資源。

2. 專注門訓ECB雖表面是人道組織,但更主要的任務是門訓萬民。將福音種子透過各樣管道植入散聚穆民群體中,如婦女將面酵植入三鬥面裡(太13:33)。植入教會,不是植教會(implant church, not plant church)是ECB策略,不斷撒種是每個夥伴優先要辦的事,深信好種撒在好土裡來日必有多倍的收穫(太13:8)。

3. 活性體制僵化的作業系統,多等級的領導,守舊的管理思維,凡事井然有序,對新事物躊躇不前,容易限制事工發展,無法跟隨聖靈的腳步而實現先知性的服事。其實每位信徒皆祭師,皆宣教士,都能在聖靈引導之下有果效的服事。活性體制實行高問責低控制,亂中有序(chaodic–chaotic order),有空間讓夥伴充分發揮他們的恩賜。

4. 離心制度巴別心態的向心欲望,建高塔大堂免得被分散,在教會增長之後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散聚事工服事流動的人,相遇可能只有短暫的相處,門訓必須樸實高效。ECB實行教會入人群,不是等人進教會。前者倡議研究個別群體以其更認識他們的文化習俗、學識愛好等有助宣教,道成肉身在社群中體現父神的愛和聖靈的同在。離心制度的目標不是更大,而是更廣,讓更多領袖興起,作更簡樸的聚會。因此權力分配也必須離心越遠越好(徒8:1)。

5. 使徒環境ECB刻意建立使徒性差派文化,每個信徒都是被差的宣教士,雖恩賜各異,但使命相同。使徒是聰明的建築師,開拓立根基,讓別人在上面建造(林前3:10),懂得欣賞和分配神在信徒當中所賜的各樣恩賜,促進事工多元化,鼓勵基督的身體各肢體分工合作,讓神的國得以迅速擴張。


胸懷普世—走遍人居之地

跨文化教師的衝擊

「阿贊寶婷,老師你好,」 我被緊緊地抱著,
「阿贊我kithung(想念)你! 」

這是開學時一位學生給我的熱情歡迎。時間過得似乎比想像中快。彷彿昨天我剛來到校園,泰文老師才為我取泰文名字,彷彿昨天第一次吃到飆淚的泰北料理,一個只懂幾句泰語的外國人,戰戰兢兢地走進異文化校園教中文。

2009年回應主的呼召在教會當部分時間的行政幹事。當時教會還未需要全時間同工,所以早上在一位教會姐妹的幼稚園當幼教,下午則在教會辦公。我其實沒有想過我會當教師,因我成長在一個大家庭,有八個兄弟姐妹,排行第三,有五個弟妹。我很自然地需要擔起照顧弟妹的責任,家裡總是吵吵鬧鬧,我非常不喜歡這樣的環境。雖然我從小就認為小孩是很吵、很煩人的小東西,但我仍然盡力地去完成教學。無數的早晨我拖著身體去學校,日子久了,教書就成為一件苦差事。我知道耶穌基督愛小孩,但行出來那又是兩碼事。在一次的禱告會中我有很強烈的感動,主要孩子來高舉祂的名,要孩子敬拜祂。主啊,憐憫我......是的,眾孩子敬拜主,是件多麼美的事!那天起,教學慢慢不再是苦差事,乃是我的使命。我常常帶領孩子一同唱《God is so good》。

2017年我參與華傳實習宣教士計畫,被差派到泰國清邁,和泰國同工在兩所學校及政府村教中文。至今仍忘不了剛來時,自己忐忑而好奇的心情。在異文化中教書,不是懂得教學就可以,還需面對語言表達的挑戰,更要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我有個天賦,容易記得他人的名字和臉孔。泰國人的名字長,而且人人都有小名,泰文有限的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都無法記住他們的名字。這個天賦在異文化中像廢了一樣!

念對孩子的名字,是他們最開心的事。如果念錯,或念到含有其他意思的詞彙發音時,全班孩子會笑不抑止。有一次,我和同工為一位中學生取中文名字,他的泰文叫Gino,我們就給他取名叫王以諾。當時旁人在笑,但他沒有拒絕這個名字。往後他每一次上課態度都很不好,念到他的名字時,就一副不高興的樣子。我向其他學生了解到底怎麼一回事,後來被告知「以諾」在泰文是笨蛋的意思。天啊,我每一次上課都叫他笨蛋,難怪他會有這樣的態度。我馬上向他道歉,說明我是無意的,並給他另外取個新名字,再三確認新名在泰文中是否有別的意思。

對這群孩子來說,中文是一種興趣或技能,可有可無。有一次給中學一年級的學生測驗,學生一開始很專心寫,但沒多久開始說話,互相討論,甚至有些在玩和作弊。我用簡單的泰語說明規矩,安靜作答,不可吵鬧和作弊,否則將終止測驗。我重複了幾次,聲量漸漸提高。理智雖有,但情緒已經亮了紅燈。大多數的學生根本沒聽我的話。我走向作弊學生,大力拍他的桌子,用極高分貝的聲量喊說:「你為什麼偷看?不會做沒關係!」瞬間鴉雀無聲沒人敢講話。我心思絮亂,強忍著淚水,心裡向神吶喊:主啊,我不想這樣......那天的情緒很低落。若學生不領情,教師還能毫無保留付出真心而不崩潰嗎?我十二歲那年,神派人尋見我,讓我有機會接受耶穌基督為我生命的救主,但這群孩子呢?祈求神憐憫幫助,幫助我愛神,並愛這些孩子,他們如同羊群沒有牧人。

進入新學期,我的教學沒有突然大躍進,孩子也沒有變得聽話,但我的眼光不同了,我更認識神的心意。這裡有許多家庭破碎的孩子、特殊孩子、邊緣孩子,他們漸漸聽得懂我那帶有中文腔的泰語,知道擁抱的語言。孩子或許學不好中文,但在他們學習生涯裡有一位阿贊寶婷的朋友,知道有人關心他們,在乎他們,有一天他們也將遇見愛他們的大牧人。

跨文化教學衝擊中使我更認識神的心意。教學,至今仍是我的使命。


i宣

破解常見的宣教迷思

「宣教」是教會和信徒常掛在嘴邊的用語,尤其在過去十幾二十年,華人教會對宣教有所覺醒,「宣教」這個詞就更普遍被提及了。然而,筆者在跟信徒深聊的時候,卻發現很多信徒對宣教存在許多誤解。這些誤解深深影響著教會宣教事工的發展,也影響基督徒對宣教的委身,更嚴重的是,可能僅僅是自以為已經做了神所託付的工,所看見的果效也不過是自以為的成功。筆者期望透過本文(或可能一系列文章)——來討論筆者在教會和信徒中常見的迷思,並嘗試按照聖經來予以糾正或補充。

宣教就是傳福音?

最基本的問題關乎定義:「到底什麼是宣教?」這似乎是哲學性的問題,實際上卻至關重要。我們對宣教的定義,主導著教會宣教事工的發展,也左右著信徒參與神使命的深度與廣度。

一般信徒對宣教最常見的理解就是——傳福音。按照這個定義,宣教就是向未認識耶穌基督的人傳講耶穌,邀請他們接受祂在十字架上為人類所成就的救恩,好讓他們可以得救。這就是「宣教」嗎?這個問題同時牽涉到福音的內容,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有意了解者可參本人另一篇文章:《你在傳什麼福音》,華傳雙月刊第45期)。筆者在這裡關注的是——宣教是否就僅僅是「傳福音」或「向萬民傳福音」?

中文的「宣教」確實存在誤導性,很容易讓人解讀為「宣傳某種教義」,或甚至是「宣揚宗教」。英文的Mission較為中肯,中文可譯為「使命」,簡單地說,這字是指神吩咐祂的子民在地上去完成的事。教會通常喜歡引用馬太福音28章18至20節,以及使徒行傳1章8節等經文來闡述這個使命。這幾段經文無疑是關乎宣教的重要根據,只是我們往往只是在分析該段經文,而沒有將它們與神整體的救贖計劃關聯起來。這種理解的結果是,我們塑造出非常狹隘的宣教觀和事工,忽視了神在其使命中其他重要的成分。

儘管上述列舉的經文蘊含了神救贖計劃的核心內容,但整全的使命卻有更豐富的意涵。我們有必要回到創世記,再沿著聖經的敘事一直看到啟示錄,才能了解神整體的計劃。聖經整體而言,是一個從創造到新創造的故事。起初神創造天地,並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樣式創造了人。神一切的創造都是「好」的,但這不意味著它完美到一個地步沒有絲毫成長空間。萬有的「好」將透過人按照上帝的旨意去管理,而變得更好。然而,人並沒有完全順服神,導致神人的關係破裂,罪和死亡也進入了世界。為了使計劃能以持續,神揀選了亞伯拉罕,應許從他興起一個屬於神的群體,藉著這個群體對神的順服而成為世人的典範,叫世人曉得人真正該怎麼樣生活。這個屬神的群體在出埃及與曠野漂流時期正式成立,他們領受神的律法作為他們行事為人的依據。這些律法並不是他們得救的途徑(以行律法來賺得救恩),而是他們蒙神揀選之後應有的生活方式(出20:2-3可以看出,神先施行拯救,才賜下律法),好讓神因此賜福於他們,以吸引世人來認識這位獨一真神。從舊約歷史看,以色列人失敗了,以致神將他們交在外邦人手裡,被擄至異鄉。以色列人所無法做到的,神的愛子耶穌完全做到了。祂來到人間,行出神子民應有的樣式,宣講神國的真理,並透過神蹟顯明祂是神的兒子。耶穌上十字架親身承擔世人犯罪的後果,使人能單單透過接受祂為我們所做的而重新與神和好,並領受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更新我們的生命、加力於我們,使我們能行出全新的、合乎神心意的生活。將來有一天,當神所定的日字到來,神的兒子將從天而降,審判萬民、 更新萬有,並坐在寶座上接受萬民的敬拜。那就是「新創造」。

從以上整全的世界觀看來,宣教顯然不僅僅是傳福音、叫人進天堂而已。如果宣教只是為了解決人死後去處的問題,神根本不需要在人類歷史上做這麼多事。宣教關乎神的子民如何在地上生活,按照神的旨意去照管受造界,扮演好大地管家的職責。筆者嘗試總結出來對宣教的定義,或許這不是最精確和全面的定義,至少也是打破固有成見的一種努力。筆者的定義如下:「一群蒙上帝所揀選的人,在一個不認識創造主、也不按照祂旨意運行的世界中,遵照上帝所啟示的真理生活,盡上人之為人的職責、活出人之為人的美德,並為上帝作見證,吸引世人來認識、跟隨、敬拜祂。」

宣教是教會的一項事工?

上一段的討論不應該是抽象的。對宣教更全面的定義應該孕育出更 全面的應用。

在宣教的實踐方面,筆者認為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把宣教純粹視為一種事工。當別人問起:「你的教會有沒有做宣教?」無論是發問者或回答者心裡都自然會聯想到宣教基金、為未得之民禱告、舉辦短宣隊、支持宣教士或機構等等。這些當然是宣教的某些形式,但宣教絕不僅限於此。可怕的是,很多信徒每年都奉獻一筆錢到宣教基金,每年都參與短宣隊,平時也抽空參與宣教相關的聚會和禱告會,他們以為這樣就已經很好了,至少算是一個「大使命基督徒」吧!

坦白說,要把上述事工做好雖然不容易,卻也不是真正的難事。教會宣教事工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幫助信徒意識到宣教使命就是他的人生使命,是他生存在世上的原因,是他行事為人、學習和工作背後終極的目的,並且進而幫助他們有效地將這個理念,落實在他們每一天的生活以及他們整個人生裡。作為神的子民,基督徒不能只是透過參與「事工」來落實宣教,而是應當以自己的一生來回應宣教。基督徒生命跟非基督徒不一樣的地方,除了按照聖經的道德原則去行事為人,更大的差別是我們以神的目標為我們的目標,並在神所放置我們的崗位上全力以赴去落實它。教會常常強調,基督徒應當帶著使命感去學習和工作,其實更準確地說,基督徒是帶著學習和工作去執行神的使命。神的使命本身是我們的目的,而不是倒過來。

換言之,真正的宣教工作果效如何,並不容易統計,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宣教更廣泛的定義不受重視的原因。人,尤其這個強調企業化、強調有效管理的時代,總是偏向去做那些看得見數據、能衡量成果的事業。筆者並不是要否定數據的用處和價值,它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策劃事工發展和作出評估。然而不要忘記,神所看重的不是數據。雖然有一些忠心按照神的方式去做而得的成就也在神的記錄當中,卻還有很多神清楚吩咐我們去做的事不容易被數據化,這些事我們同樣要向神交代。正如耶穌在《綿羊和山羊的比喻》當中預言將來會出現的畫面:很多連當事人都不察覺的服事,都被神記錄下來了,而且予以嘉獎,而那些忽略這些小事的,則受到責備和審判。

關於宣教,基督徒不能只是想要奉獻多少錢到宣教金、要參加哪一個短宣隊,或要為什麼宣教事項禱告,而當思想:「我們要怎樣用我的一生來見證神、造福人群。」同樣的,教會也不能只是想方設法讓會友抽更多時間和金錢來投入有型的事工,並滿足於事工做得有聲有色,而是致力培育一群將宣教視為自己人生目標、又懂得將之落實於日常生活的基督門徒。

既是這樣,究竟什麼是宣教工作?如果它不僅僅是某些事工,又是否意味著什麼都可以是宣教?我們應當避免兩個極端:一是以為只有某些特定的事工才是宣教,另一是以為基督徒做什麼都是宣教,即便他們裡裡外外都完全與一個非基督徒無異。關鍵在於,我們為什麼而做,並是否將這個目的與我們的工作、學習、休閒、服事、社交等每一件事關聯起來。如果我們不是真正為見證神、造福人而做,即便是有形有體的事工也不算宣教;反之,如果我們凡事都以見證神、造福人為目的,一個平常的事務也可以是宣教。基督徒應當努力傳福音,但基督徒不能只是傳福音。我們是 天父所造之世界的管家,我們的職責是讓受造界按照神的旨意運行。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2018 MOT感言-新兵的模擬工場訓練

12天的宣教士職前訓練(MOT)終於結束了。對我而言,這次的MOT誠然打開了我的眼界,豐富了我的宣教知識,更難能可貴的是,透過老師們的經驗分享及前輩們的提點,讓我們再次走上工場時,有更多的應對方法,經驗與實際情況上的套用,從而解除我們心中的不安、害怕、無助與徬徨。 自去年申請加入華傳之後,幾個月以來,除了忙於工場上的工作、申請程式、準備個人資料與簡介、到各教會分享事工及籌款之外,同時在心理上也預備自己再次回到工場。可是,心裡總是覺得還欠缺了什麼似的。

直至7月初,參加了華傳在馬來西亞柔佛巴魯舉辦12天的MOT,對差會及宣教有更廣、更深的認識及了解之後,心中的那份欠缺感方被填滿,也對工場上可能發生的種種狀況及應對方法較有譜,心裡頭這才感到踏實。

本屆MOT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要數人際關係這門課。我深深領會人與人相處的學問。在與人相處,我們不單單需要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更必須了解我們一起工作的隊友性格。這一點對我來說,幫助非常大,我也警惕自己必須常常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因為它極可能是決定我繼續留在工場的重要因素。倘若處理不當的話,很可能會給事工帶來災難性的破壞。

我自認是一個不太了解自己的人。但在MOT經過性格測試以後,我開始對自己有某方面的了解。懂得自己,也懂得別人,這一點不只是在宣教工場上,甚至放諸四海皆準。因為人需要朋友,需要夥伴,需要與別人一起工作,來完成主所託付我們的工作。但往往在這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摩擦、衝突。當衝突與摩擦發生時,關鍵是我們要如何去面對。如果一個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別人,當衝突發生時,他繼續照著自己的意思來做事,不顧別人的感受,這很可能加劇彼此的衝突與矛盾。試想想,這衝突所產生的破壞力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宣教士職前訓練(MOT)對即將上工場的宣教士而言,無論是從理論或認知上,對我們無疑是一次「模擬工場訓練」。雖然整體來說,未能達到百分百工場上的實際情況,但起碼在經歷和認知上有過一次的準備,這對「新兵」來說,是必要也很重要。

無論如何,宣教,與宣教士在工場上所面對的人、事、物,並不是我們三朝兩日就能學完的。而宣教的每一環,不管是教會、差會、隊友及宣教士本身,環環相扣,都是決定一項事工或宣教士服事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環出現問題,勢必給事工或宣教工作帶來衝擊,甚至可能摧毀一名宣教士的心志,這點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與癌共舞跳躍沙漠

經過了七次的化療和卅三次的電療後,我似乎有些進步,可以走較遠的路,呼吸也較前順暢。

三月五日到腫瘤科醫生複診時,醫生報告好消息說:「你可以進到第二個療程,只用標靶藥,每天口服一粒。」

不必每天跑醫院做電療,也不必每週一次到腫瘤科診所做幾個小時點滴化療,真是太好了!哈利路亞!

「醫生,若只是每天服一粒標靶藥的話,那麼我是否可以去旅行呢?」我大膽問道。

「你要去那裡?」醫生感到好奇。

「去非洲。」我笑著回答。

醫生錯愕了片刻,便微笑說:「為什麼不可以?生命就是為了好的生活,記得多拍一些照片給我看。」

#安國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3)聖靈多次藉著這節經文感動我,要照去年的計劃去非洲短宣。因為2018年4月18日至5月13日去烏干達、坦桑尼亞和杜拜工場體驗,是安國向愛城福音堂及中國教會領袖發出的邀請。

年初安國突然發病,我們為了不想耽誤這次的行程,便向宣教士及中國事工主任發出請援,請他們代替負起短宣隊的安排責任。如今獲得醫生允許可以出門的好消息,加上聖經的啟迪,我覺得要學習憑信前行,但因這是有關安國的健康,所以我只表達個人的感受,絕不敢勉強安國。

安國經過了數週禱告等候,有一天靈修時讀到保羅勇敢前往耶路撒冷的經文。「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他有了神的話,也有了信心出發去非洲。

#佩珠

當我們在烏干達與短宣隊員及宣教士見面時,大家都非常興奮,驚訝神奇妙的恩典,讓我們可以參與這次的行程。第一個晚上在宣教士家舉行的禱告會,我們述說生病的過程和神的醫治,把榮耀歸給神。

摩西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0-12)

感謝神的恩典,我們都過了七十歲,已達標了,接下來的日子每天都是神附加的恩典,既是額外得來的恩惠,也當白白用在主的身上。神已賜我們永生的盼望,我們即使走到生命的盡頭,也只是脫離了世上的辛勞,進到永恆,與主同在,何等的盼望!

我們與短宣隊一起到當地貧民窟服事,隊員們為他們準備了衛生常識、一般性知識、女性實用的生理教材等,吸引了不少當地學生及老師來學習。主日,我們在華傳所建立的華人教會服事,與來自各地的華人信徒及慕道友一起崇拜。神賜我機會在聚會中見證主醫治的能力、保守的恩典及這次短宣的感動,也邀請弟兄姊妹繼續為我祈禱。

在烏干達短宣的日子,承蒙董上羊宣教士一家的接待,讓我們賓至如歸,有家的感覺。謝謝上羊、佩恩宣教士對病人悉心的照顧,還有他們的大兒子讓出房間給我們住,二兒子樂意與哥哥共處一室,三妹妹也很大方與我們分享她的文具,令我難忘的小弟老么第一次見佩珠時就叫她婆婆,往後也一直叫著婆婆。哈哈,我們又多了一位小孫子!

#安国

坦桑尼亞的原首都達累斯薩拉姆,比烏干達先進及整潔文明。寬闊的馬路,整潔的街道,來往的車輛,人們的穿著,建築樓房等,到處留下英殖民的痕跡。

這次短宣隊是去幫助當地華人教會舉辦首屆福音家庭營。在印度洋沿岸的白沙酒店,三天二夜的營會吸引了數十人參加。男女老少濟濟一堂學習,享受美麗大自然風景,也同享豐富的屬靈筵席。

此次營會有6位朋友舉手決志信主。當最後一天主日崇拜時更有7位「新葡」*在印度洋受洗,親友們見證他們歸入主名下,成為神的兒女,眾人皆歡喜快樂。大家都為這次的福音家庭營獻上感恩讚美。

#佩珠

五月二日,我們從青翠叢林的坦桑尼亞飛到一片黃土沙漠的杜拜。杜拜機場、超速公路、市中心的高樓大廈,各種形狀的建築物……都顯出這個地方充滿了創新和活力。

十一年前我與施約瑟宣教士兩人初到杜拜探測工場,看見很大的華人群體及福音機會,施牧師決心留下宣教,轉眼間十一年就過去了。這十一年間施牧師師母努力傳福音,在各地區為不同群體建立教會,為近千位信徒施洗,栽培了許多門徒。很多人因工作合約到期已離開杜拜,分散在各地為主作見證。目前杜拜仍有七、八個教會設立在各區。

禮拜五和禮拜六是阿聯酋的週末,各區的崇拜主要是在禮拜五。從早上到晚上都有聚會,在不同地區舉行,加上每日皆有小組及訓練,有些聚會還要在晚上十一點半才開始。一方面為方便經商的群體打烊後來聚會,另一方面氣候比較涼快。因此宣教士在這工場非常忙碌及疲累,急切需要更多人力。

施牧師帶我們到沙漠體驗他早期向中國來的勞工傳福音的經歷。當年中國勞工們的主管不允准他們在宿舍裡聚會。施牧師只好和中國勞工們在夜間天氣較涼時,出到沙漠,用一盞照明燈,每人坐在一張小椅子上聚會。雖然如此艱辛的環境,聖靈卻大大動工,信主受洗成為神兒女的人很多。

聽了施牧師的分享,我們在沙漠跳躍拍照,讚嘆主的作為奇妙!

我們夫婦蒙主保守,在三週多的行程中安然無恙。我在三個國家分別為主作見證,特別是在杜拜最後一個主日崇拜,竟能上午和下午各分享四十多分鐘。蒙聖靈扶助,聲音響亮,不喘氣,有多人舉手決志信主。榮耀歸三一真神!

#安國

從非洲中東回來後,第一時間去見腫瘤科醫生,要求批准照鏡檢驗,想知道腫瘤縮小了多少。我們也給醫生看我們在非洲所拍野生動物的照片,他一邊看照片,一邊驚訝非洲原來如此美麗!

醫生詳細檢查安國身體後,十分滿意地說:「你的肺聽起來很好,希望照鏡出來的結果是腫瘤消失了。」

這正是我們的祈禱。願神垂聽,施恩憐憫,彰顯醫治大能!

#安國

七月廿三日,安國依腫瘤科醫生的安排到醫院做Pet Scan(正電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

七月廿七日,我們在網上看到醫院給安國掃描結果的報告:右肺原本7.7cmx 6.3cm 的腫瘤已縮小為 4.4cm x 2.3cm,而左肺及其他擴散地方都沒有發現有癌細胞,還有不好細胞的指數原是124-108,報告顯示只有24.0。哈利路亞,感謝讚美主!神垂聽了眾人懇切的禱告,施恩憐憫,醫治拯救祂的僕人!深信神必繼續施恩憐憫,醫治眷顧祂的僕人。我們只有憑信將一切交託神,繼續行完從祂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佩珠

*注:新葡,指新受洗加入教會的信徒,代表葡萄樹結出新的果子。


編者的話

近年,我教會的牧者常在講台上,苦口婆心分享當下的網路自主和消費主義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我們與神的關係。當我閱讀本期總主任的話時,那每況愈下的奉獻金額和人數,使我的心霎那肅穆沉重起來。原來「自愛主義」,影響的不再是個人。

這是一個看似高舉愛的世代。有人認為若要「愛人如己」,必須先愛自己。懂得愛自己,才知道如何去愛人。我也是不久前才被一篇文章點醒,恍然大悟,原來「愛人如己」的重點在於「愛人」,不是在「愛自己」,因人的本能是會愛己顧己的。耶穌來,實實在在向我們顯明,愛,是一種「捨己」。

這是一個看似高舉愛的世代。人們在快速追趕的日子裡愈發感到枯乾,焦躁。我們用很多的活動填滿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我們在社交媒體上努力關注人們的近況和需要。但我們越填越多的時候,卻漸漸對愛,對愛的源頭失了焦。於是,我們沮喪,於是我們耗盡。

這是一個看似高舉愛的世代。我們用著我們認為對的方式去「愛」,可能很多時候,不自覺的將重擔和枷鎖套在別人身上,也可能帶著錯誤的期待,勒索著他人的情感。

8月15日,又一起自殺性爆炸事件。

許許多多傷人致命的案件輪番上演。

如果我們以為的愛,沒有連接到愛的源頭的話,容易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步入一個自毀的世代。

林安國牧師夫婦,在進入第二個標靶藥療程時,憑著信心和禱告,勇敢前往非洲的工場。縱然如今時局動盪不安,仍有宣教士裝備自己和家人,要繼續前往創啟地宣教。有實習宣教士在異地,依靠神的愛跨越文化和自己生命的軟弱。在嚴峻的環境和家人或自己經歷病痛中,宣教士仍然站在本位,發出代禱的呼求。

我常感動和感恩不已。在這「自愛主義」,一個「高度包裝愛」,一個「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漸漸冷淡了」的時代裡,神把我放到了這個位置,藉著華傳這個窗口,得以窺視愛,得到一劑滋潤。

宣教士很多時候都扮演著關顧者,而他們也切實需要被關顧。為他們禱告,給他們捎去一句關懷問候,探訪他們和宣教工場,奉獻宣教金,或者是我們可以做的,或者可以做的更多更好。

我正在一點一點學習,祈求神憐憫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