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傳於1995年在美國加州成立,到今天已經有30年的歷史。這30年來,不僅在華人宣教界,甚至在全球的宣教運動中,都經歷了許多的改變。華傳有幸趕上這個宣教的大時代,藉著過去多年來宣教士們前仆後繼地投入,今天華傳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歐洲以及中東和北非都有宣教士忠心地服事散居的華人、或是當地居民。我們對30年來的歷史作出反思時,「華傳新領域,差傳雙動能」就成為我們30週年之際,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
多年來,華傳不斷地發現新的宣教需要,並且積極參與。因此,「華傳新領域」反映出我們未來將繼續堅持對新事工的探索。宣教的領域,若是從地理環境的角度來看,從最早的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後陸續延展到中美洲、東北亞、南亞、中東、非洲和歐洲……只要有適當的宣教士,哪裡有需要,華傳就在那裡服事。華傳宣教士服事的對象,也從最早的海外華人逐漸擴大到本地居民。此外,特定的群體包括當地的少數民族、外籍勞工、難民或其他的散居群體也是我們的服事對象。宣教士們本著基督道成肉身的精神,藉著信仰陪伴與人同行。
在面對多變的未來,華傳也藉由過去累積多年的宣教經驗進行更新,尋求另類發展的模式。這個新舊組合,就是我們所謂的「雙動能」。華傳宣教服事的對象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採用華人與非華人雙軌並進的模式。關於宣教士的來源,早期就曾有菲律賓人的參與,今天更有其他族裔的宣教士加入我們的行列。也就是說,華傳不僅在宣教對象方面展現雙向動能的多元化,同時也在宣教士的來源方面展示了這一點。同樣的理念也出現在宣教士的徵召上,除了傳統的「差派地」之外,工場在地的徵召也越來越普遍。甚至單單使用當地語言的第二代海外華人,也能融洽地加入華傳團隊。這些雙軌的多元化確實給華傳內部帶來了許多挑戰,但在一路走來的過程中,除了經歷神的帶領,我們也發現多元化帶來的優勢。
早在2014年,我以董事的身分參與華傳事工(兩年美國辦事處董事會,兩年總部國際董事會),2018年更以同工的身分正式加入華傳團隊,直至今日。期間我不斷思考的問題是,華傳在華人教會,乃至耶穌基督的普世宣教運動中,如何定位?全世界宣教機構不斷增加,各式各樣,大家都認定神在他們背後賦予的任務是獨一無二的。在華人教會中,雖然在30年前華傳成立時,華人差會寥寥無幾,但今天卻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增加。30歲的華傳該成為怎樣的一個差會呢?
翻閱華傳歷史文件,發現早期華傳創始人林安國牧師在許多場合分享華傳的成立目的時,都曾經提到華傳是一個具有「華人文化色彩」的差會。這的確是我們的標誌。近代的差會差派模式,多以威廉˙克里為起首,當時許多差會確實保有西方文化的傳統。華傳的創辦人堅持建立一所「華人文化色彩」的差會,這包括在宣教士的培訓、運作模式、組織文化、宣教士的關懷,甚至子女的教育、內部官方語言的使用等不同領域。
當年,西方宣教士們所建立的信心差會,多以西方民族為主導的「西方文化色彩」差會。經過一兩百年的演變,如今在保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同時,有些竟然成為多元化的國際差會。我常常想,華傳是一個以華人族群主導的「華人文化色彩」差會,在當前全球化的處境中,卻也一步一步邁向一個保有華人文化色彩的多元化國際差會。在華人基督徒圈子呈現多元化的宣教實踐表達,同時向普世的基督教會和信徒招手,成為普世基督徒的華傳!
上個世紀中,當美國基督教會正面臨自由神學與基要主義的衝突,保守的神學教授紛紛退出各大學神學系,另外自組神學院或聖經學院時,隸屬播道會的三一神學院教務長肯尼斯˙勘澤(Kenneth Kantzer)就將這所福音派旗下的宗派神學院重新定位為「播道會送給福音派運動的禮物」,為福音派教會在那動盪的大時代,訓練出當時急需的堂會牧者和信仰學者。今天,當華傳30歲的時候,我們也將建立一所具有「華人文化色彩」的國際多元差會,作為目標,也當作禮物,呈現給耶穌、華人教會、普世教會!我們相信神正藉著華傳在做一個實驗,將一所華人建立的差會,在保持其民族文化色彩的同時,開放自己的帳幕,成為一個普世華人、華人教會、以至於萬民、普世教會都一同蒙福的差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