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主任的話

從枯乾的手到宣教的服事

2021年開始時,新冠肺炎的疫苗已經問世,大家帶著興奮期待的態度盼望在這一年,疫情能夠被遏止。可惜病毒變種的出現和西方各國許多人拒打疫苗的態度,以致於如今疫情仍一波一波湧現,變化無常,並沒有要立刻遠離我們的跡象。華傳事工也在這起伏不定的大環境中持續努力向前——至於基督徒如何投入新常態服事,仍然在摸索當中。

路加福音第六章講到耶穌醫治一位枯乾一隻手的人。經文雖然簡單,也很熟悉,但在默想當中卻發現許多面對宣教事工的心得,集中在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什麼是最重要的?
什麼是最緊急的?
什麼是最實在的?

什麼是最重要的?

在舊約聖經,安息日雖然是律法的一部分,但早在創世紀就已經記載了神自己在第七天安息。因此,安息日確實是神的主意。而在耶穌時代,安息日已是一個社會公眾所接受的宗教規條——遵守它,代表遵守神。違背它,代表違背神。

安息日 vs 醫病

當一個右手枯乾的人,在安息日被帶到耶穌面前時,它卻在「守安息日」和「醫治病人」中成了一個兩難的困擾。耶穌很有智慧地以安息日將坑裡的羊拉上來作為比喻,說明對羊的看重,最後甚至於留下結語:「人比羊更貴重……」

宣教事工最重要的服事對象:人

其實在宣教工作上,我們也常常會面對許多事工的選項,例如成立委員會,開設查經班,以金錢支持建堂,提供獎助學金等。它們都是合理,卻又彼此競爭的目標。可惜因著人軟弱,我們往往會在忙碌的事工中忘記了它們的最終目的,其實是要藉著服事人,來服事神。換句話說,因為神愛世人,所以宣教工作就應以人作為我們的服事對象。藉著服事世人,滿足他們各個層面的需要,將他們帶入與神、與人、與自己和好的人生境界。

什麼是最緊急的?

也許有人會問到,「枯乾一隻手」應該不是一個需要急診的緊急病症。它很可能是經過很多天,或甚至於幾個月的過程,才會形成一隻枯乾的手。為什麼耶穌不能等到第二天再醫治?這樣就不會落入文士和法利賽人兩難的陷阱?為什麼要如此緊急,當下就醫治他呢?

不行善,就是行惡,沒有緩衝

耶穌在這裡似乎藉著祂自己的問話做了一個重要的解釋。「耶穌對他們說:『我問你們,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哪樣是可以的呢?』」(路加福音6:9)。耶穌把行善行惡,和救命害命,放在一起作比較。很明顯的,救命是行善,害命是行惡,好像在其中並沒有既不害命,也不救命的緩衝。也就是說,耶穌在這裡並不認為有任何考慮的空間。

宣教事工最緊急的工作:拯救靈魂

如果我們說我們相信耶穌基督,跟隨耶穌基督,卻不在生活中好好地為主作見證,也不積極傳福音,以為可以選擇作不冷不熱的基督徒……耶穌在此似乎沒有提供我們這個選擇。根據祂所說的,當時如果選擇不醫治的話,本身就是作惡。如果我們不好好在生活上為主作見證,不好好傳福音,其實我們本身就已經活在違背主的光景中。

什麼是最實在的?

神是最終的主角

這件事從頭到尾的主角就是神。祂接受了挑戰,祂提供了解釋,祂以大能行出神蹟醫治。我們承認,最終那些美好的事情來自於神——祂提供的醫治,祂提供的赦免,祂提供了保護,和安慰。 人主動的投入 但在這同時,神也要求我們踏出信心的腳步。那枯乾一隻手的人,一把手伸出來,就得醫治。他若不伸手,就無法按照耶穌所說的得到醫治。「伸手」,本身就是信心的表達。神不斷做祂自己要做的事,但祂對我們的期望,是要我們以信心踏出我們應踏出的那一步。

宣教事工最實在的運作:神人同工

其實在宣教工作上,也是如此。一方面我們承認神是宣教最終的主導,你我都是受邀參與神的宣教使命。神是宣教的主,宣教是祂的主意,祂安排促成宣教所有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深深地體會到神對我們的期望——定意要藉著祂子民的順服,來完成祂普世宣教的心意。

其實這正是當年威廉克里留給我們後代的宣教名言:

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
望神做大事,為神做大事。


主題文章

展望2022年

華傳未來的事工方向

事工對象

在近代宣教運動中,初期多以國家或城市為事工計畫的對象,好像「為主贏得城市」、各國的「歸主運動」,都是時常聽見的口號。當人類學的發展,逐漸受到宣教界的重視時,宣教工作的對象也逐漸從地理位置轉移到人類群體。華傳創立初期,投下大量資源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從事海外華人的福音事工。積累足夠經驗後,華傳也開始從事跨文化非華人的福音工作。如今華傳的服事對象包括海外散居華人、宣教工場的本地教會、以及急需得著的群體。

海外散居華人

華人在近代移民運動中分散全球各地。過去華傳對海外散居華人的福音工作,多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各地華人因為移民歷史不同、當地國情不同,以致於同化的程度也有不同。華傳事工的主要對象,將包括對福音較為開放,來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和具有雙文化背景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華裔群體。對新移民將以福音布道,植堂門訓為主;而對第二或第三代的華人群體,除了福音布道以外,也將著重於宣教負擔的傳遞,和宣教事工的動員。

宣教工場的教會

近幾年來,華傳在不同的國家和當地教會合作,提供整全的福音宣教工作。在墨西哥城外圍最擁擠、也最受到忽視的社區,華傳參與當地貧困兒童事工,提供所需要的資源。此外,與玻利維亞的亞馬遜河流域當地教會合作,投入原住民在福音教導和物質需要的事工。華傳也與其他差會協作,在不穩定的黎巴嫩,從事難民安頓支援的事工。在烏干達北部的鄉村,更直接與不同宗派教會牧者配搭,在疫情中提供信仰教導、醫療資源、和水災救濟。與當地教會合作,為華傳主要的參與方式,目的不單單服事項目中的貧民、原住民、難民、災民,同時也盼望藉此協助當地教會,更加有效地進行福音整全推動。希望如此的陪伴服事,當地教會能更加茁壯、健康、蒙福。

急需得著的群體

華傳也有許多宣教士,在世界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人群中服事。他們分布在不同國家,主要服事對象是伊斯蘭與佛教/民間信仰的跟隨者。他們面臨艱巨的事工挑戰,除了當地社會公開的輕視或敵視以外,還要處理許多對教義的誤解和世界觀的差距。回教徒雖然也是信仰一神論,但對基督教所接受的聖經和其中記載,有許多根深蒂固的質疑和認知分歧。佛教徒和亞洲民間信仰的跟隨者則在其世界觀中,對人生基本的認知,尤其是輪迴觀念,與基督教有強烈的不同。

夥伴教會

華傳深切體會到教會在基督的宣教使命中,扮演著那最重要的角色,因此,自成立以來,就積極地與教會搭配服事。疫情後與夥伴教會的服事方向,將包括了宣教動員、事工合作、及宣教教育的積極投入。

信徒參與的動員

華傳宣教士與各地辦事處的同工,因身處宣教前線,時常受邀在各教會分享實地的宣教見證與宣教理念。藉著網路科技的發展,未來將持續擴大這類服事。華傳近期所提倡的本地跨文化宣教事工,乃是積極回應散聚宣教的契機。這些位於自家門口的宣教禾場,需要各教會的信徒積極參與。而華傳擁有宣教士和辦事處,將會主動尋求教會合作,在此事工上提供信徒的動員與培訓。

教會事工的合作

過去多年來,華傳宣教士多次與不同的教會合作,發展海外華人植堂工作。許多教會藉短期宣教探訪,在全世界華人移居的城市中,進行初步福音接觸。當時機成熟時,華傳便與教會協作,對當地的事工,在植堂、門徒訓練、宣教士差派等方面,做出更加全面的規畫。許多華傳宣教士在各地所建立的教會,都是與夥伴教會合作的美好見證。當華傳更主動地在宣教工場開創事工時,也將與夥伴教會更加緊密合作,在禱告、金錢奉獻、宣教士差派、短期宣教、和網路支援彼此同工。

宣教教育的發展

華傳過往在不同地區參與及推動「把握時機」、「宣教心視野/展望課程」、和林安國牧師教導的「使命群體」等課程。這些課程不但幫助教會會友看見基督宣教的異象,同時也提供一個持續探討的空間,在個人與教會群體中尋求創新的宣教投入。此外許多華傳同工和宣教士,在全球不同國家的神學院中,擔任全職、或密集課程的教師。我們堅信21世紀牧者的教會服事,需要具備跨越文化並與社會處境調和的基本訓練。華傳在宣教教育的參與,盼望能夠適時地提供這類幫助。

宣教同工

華傳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宣教士,和地方辦事處的同工們,同時站在宣教事工的前線。宣教士在工場,直接接觸服事對象……疫情後網路訊息充斥的世界,各地方辦事處的同工們也將會在資源供應和線上服事的運作,扮演重要角色。本地跨文化的宣教事工雖然仍舊由工場主任督導,但是各辦事處,將更積極地協助和動員信徒。

宣教差派的資源

疫情之後,宣教士被差派到不同國家,將面臨更加複雜的要求與手續。除了過去常見的預算需求,長期簽證的申請也變得更加複雜。還有醫療保險和出發前後的檢測,各方面要求也已增多。國際間日漸明顯的貧富懸殊,致使許多宣教工場都面臨巨大的資源缺乏。這表示華傳對難民、原住民、貧民的支援將持續提高;華傳宣教士也越來越需要具備宣教工場資源管理、以及與當地教會搭配合作的經驗。

宣教事奉的陪伴

可預見藉著網路教導事工的發展趨勢,華傳勢必需要動員更多宣教士,委身於長期陪伴宣教工場教會與信徒。宣教士需要幫助宣教工場的信徒,聆聽網上教學所提供的聖經知識以後,在他們所處的社會處境中,做一個適當的信仰整合。長期的陪伴,不單提升語言溝通能力、文化的深度了解,也更能夠建立堅固友誼,與事奉的默契。

同工成長的關懷

早在疫情之前,華傳已重視宣教士關懷事工。經過過去一年的深入研討,現今已初步建立關懷事工的機制,並將委派專人負責。除了同工在事奉生活中不同的危機處理,也將更關注於生活難題預防以及人生規畫,尤其是宣教士退休的預備和子女培育。面對當前全球動盪不安的經濟景況,這類輔導更顯得重要。

結論

華傳始於華人教會,是全球基督教會宣教運動的一分子。在當前極其不穩定的疫情下,我們堅守福音使命,並謙卑獻上自己,忠心地服事我們的 「宣教對象」,動員我們的「夥伴教會」,並與我們的「宣教同工」一同奮勇前進!


主題文章

使命人生使命教會

從大使命的教導,思考國度觀的重要
使命型教會的建立、及教會增長的突破策略

引言

如同「大誡命」是最大、最重要的誡命,「大使命」也應當是基督徒最大、最重要的使命。首先,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些令人震驚又心痛的相關統計數據。北美的華人教會有充沛的人力、財力、物力,但是為什麼絕大多數的教會卻只有一年一次的差傳年會就自我滿足了,而不是全年常態性的主動參與宣教事工呢?為什麼中國的教會,根據可靠地估計在過去三十年差派了大約一千位宣教士到海外去,但是陣亡率(也就是第一任的任期還沒結束,就不適應,必須打道回府的人)卻高達90%以上?為什麼普世有這麼多的華人教會沒有參與國度的大使命,在跨文化宣教當中缺席呢?為什麼現今有許多的教會沒有大使命的禱告或奉獻呢?為什麼有的教會一年才舉辦一次差傳年會,就覺得完成了大使命的責任了呢?從更深入的神學角度來看,「教會」到底是什麼?教會又為什麼存在呢?願藉此文章,和大家一起探討、思考「教會」的意義,以及「大使命」的意義和應用。

1. 「教會」的意義

首先,讓我們來思考一個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教會」的意義和本質?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組織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盈利機構」(For-Profit Organization),是指一般以賺錢為目標的公司行號;另一類則是「非營利機構」(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指一切不是以營利為目標的組織,例如教會及慈善機構。從嚴謹的角度來看,「非營利組織」對教會並不是一個好的組織分類名稱。因為這個名詞,只告訴我們教會「不是」什麼,並沒有告訴我們教會「是」什麼。聖經的教導告訴我們,教會乃是一個「與基督相連的生命共同體」,因為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參西1:18)。因此,我們可以將教會更好的歸類為「以基督為中心的生命體」(Christ-Centered Organ)。換句話說,教會所領受的不只是耶穌基督的生命,並且承擔了耶穌基督的使命。

主耶穌既然是教會的頭,教會又是基督的身體,因此,主耶穌在復活升天之前,所託付給教會的大使命,也應當是每一個教會所要活出來的使命。每一個教會,無論是大還是小教會,都應當實踐大使命。教會,一個與基督相連的生命體,其存在的目的,乃是為了主耶穌所託付的國度跨文化宣教的大使命。使徒保羅信主之前,還在逼迫教會的時候,主耶穌在大光中向他顯現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徒9:4)請注意,主耶穌說的不是「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教會』?」,也不是 「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基督徒』?」,而是「掃羅,掃羅!你為甚麼逼迫『我』?」……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且代表基督,所以,逼迫教會就是逼迫主耶穌。

2. 「大使命」的意義

在傳統的神學觀點上,我們通常傾向於把「大誡命」歸類於「Being」,也就是「我是誰」的教導;對於「大使命」則傾向看作為「Doing」,也就是「我當做什麼」的教導。可以這麼說,大誡命牽涉到的是我們與神的關係,大使命則涉及我們外面的行為與行動。但是,如果大使命的本質只是外在行為的話,那它不過是很多外在行為的其中一個選項而已,而不是我們屬靈生命成長中一個必要的部分。若真是如此,大使命就不應被稱為「大使命」,也就是那「最大、最重要的使命」。那麼,大使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從屬靈生命成長的角度來看,給「大使命」一個更好的歸類乃是「Becoming」,就是「我如何長成像基督的成熟生命」。這如雅各書裡面所教導的,信心與行為的關係。雅各書中所說的並不是「行為大於信心」,乃是說,你若將你那沒有行為的「死信心」指給我看;我就藉著行為,將我那有行為的「活信心」指給你看。(參雅2:17-18)

圖-1.「大誡命」與「大使命」的關係Being, Doing, & Becoming (「我是誰」、「我當做什麼」、「我如何成長」)

因此,大使命所表達的,不但指出基督徒要連於耶穌基督的生命,且要活出耶穌基督的使命。當我們活出耶穌基督的使命時,表明了我們與基督生命的聯結,同時幫助我們屬靈的生命邁向成熟,在基督裡不斷成長。一個活出基督所託付大使命的教會,與一個沒有活出大使命的教會,從國度的角度來看會有極大的不同意義與目的。因為教會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存在而存在、不是為了團契社交而存在,乃是為了神國度的使命而存在。當一個教會忘記了她的國度使命,只是為了存在而掙扎求生存的時候,她就陷入了一個可憐的光景。反過來說,當一個教會活出國度榮耀的使命時,她就達到了她存在的真實意義、目的、與價值。接下來,我們會從 「使命型教會」的角度,更深入思考教會如何與大使命進一步的結合與應用。

3. 「使命型教會」的意義

「使命人生」(Missional Living)的理念,是二十世紀興起的一個基督徒思潮,1934年由德國宣教學者哈滕斯坦(Karl Hartenstein)所提出。根據「使命人生」的理念,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思考「使命型教會」(Missional Church)的意義。整體而言,使命型教會包括五個C的原則,也就是基督徒(Christian)、十字架(Cross)、教會群體(Community)、文化(Culture)、及基督(Christ)。我們可以用一句話,將這五個領域如此表達:「使命型教會」就是「每一個基督徒,肯承擔背負十字架的代價,活在教會的群體當中,願意向不同的文化對象傳福音,為了基督和祂的國度。」(請參下圖:「使命型教會」的意義和5C模式)

圖-2.「使命型教會」:5C模式
表-1.「使命型教會」:5C模式的說明

在認識了「使命型教會」的意義之後,接下來我們討論一個很重要的挑戰與需要,就是一個教會要如何成長,才能成為一個既有國度異象與行動,又有健康與活力的國度使命型教會。

4. 「使命型教會」的門徒訓練成長規畫

大使命既然是主耶穌對教會的託付,大使命的教導其實也可以作為每一個教會建立使命型教會的成長規畫與藍圖。根據希臘原文聖經,馬太福音28章18-20節大使命的教導中, 「作門徒」是唯一主要動詞,另外是三個分詞,包括「去」、「施洗」、和「教訓」。依照希臘文的文法分析,主要動詞「作門徒」是針對「What」(目標)——終極目標;三個分詞 「去」、「施洗」、和「吩咐」,則是「How」(方法)——如何達成。按照上下文,我們可以得知:使命型教會的終極目標乃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按經文,我們還可以將使命型教會的門徒訓練成長規畫區分成四大階段。這四大階段包括「信徒」、「學徒」、 「主僕」、以及「『勝』徒」。請注意,第四階段的目標是「勝徒」,特別用來指「靠主得勝的勝徒」,為要與另一個重要名詞「聖徒」作區分。

圖-3.「使命型教會」的門徒訓練四大成長階段

在此每個階段中,都有值得我們華人教會特別注意的挑戰及突破關鍵。第一個作「信徒」的階段,直接關係到的是布道以及領人歸主的事工。華人教會因受到西方教會的影響,較常使用「個人布道」方式。但當我們回到聖經裡,會發現其實「全家歸主」(Household Evangelism)是聖經中領人歸主的主要方式。在使徒行傳中,使徒保羅帶領獄卒全家歸主,還有使徒彼得帶領哥尼流全家族歸主,這些都是很好的全家歸主例證。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在西方文化是主流思想,非常看重隱私權,因此在布道事工上較看重個人布道法。華人文化則是屬於「群體主義」(Collectivism),看重的是家庭及家族的聯結。其實除了華人文化,全世界絕大部分的群體也都是以群體主義為主,如位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群體。從聖經角度看來,其實全家歸主要比個人歸主更符合家庭合一成長的需要、教會健康平衡的發展、以及教會領袖培訓的長期發展目標。

我們傳福音時,要留意福音對象的文化及環境。我們以大學生為例子。大學生一般離鄉背井,遠離了家鄉傳統文化的束縛,思想上相對較開放。此外,大學時期又是許多年青人重新思考,以及建立世界觀及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若福音對象是大學生,個人布道工具,如非常典型的「屬靈四定律」,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布道工具。但回到一般家庭、家族環境,不論是城市或是鄉村,「全家歸主」常常是更好的領人歸主方式及選擇。

第二階段的目標,專注在靈命成熟。在此「學徒」階段,最主要的表現是有個人靈修生活,以及參與小組或團契的肢體生活,而生命的傳遞重於知識的傳遞,也是重要的一環。主耶穌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教導的目的是為了「遵守」,也就是生命有所成長與改變,不是為了增加知識而已,更不是為了彼此辯論。

華人是文字文化,不同於非洲的口傳文化。非洲的口傳文化,主要是透過唱歌、說故事的方式來表達及傳遞價值觀,而在傳遞過程中建立了關係和信任。相對於非洲的口傳文化,華人的文字文化更傾向於知識上的學習與探討,而這也容易成為我們的文化「安舒區」(Comfort Zone)。如果我們不特別留意的話,實踐真理常常會成為我們的弱點與短板,很容易就陷入「能說不能行」的誤區。不過,不論是文字文化或是口傳文化,它們只是一種文化傾向,表達和傳遞的方式不同而已,並不牽涉到真理對錯的問題。這就好像有人喜歡吃辣,但是辣也分成很多種,有山東的辣、有湖南的辣、有四川的辣。一個人喜歡吃哪一種辣、或是喜歡吃好幾種辣、甚至有人不喜歡吃辣,這些只是個人選擇,喜好與口味的不同,並不牽涉到真理對錯的問題,也沒有爭論的必要。因此,我們回到第二階段做學徒的部分,每個基督徒都應當成為主的學徒,而不是某個人、或者是某個大師的學徒。換句話說,我們應當回到聖經的根基,以聖經作為我們生活及事奉的最高指導原則,而不是人云亦云。此外,做主學徒的目標重在生命的傳遞與真理的實踐,而不是知識的傳遞或彼此的辯論。

第三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培養「主僕」,也就是事奉主的僕人領袖。從第二階段成長到第三階段中,最重要的突破關鍵就是要有「委身於教會事奉」的觀念。聖經告訴我們說,「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b)。這節經文提到了兩種福氣,一個是「領受」的福氣,另一個則是「給出去」的福氣。接受別人的祝福及服事固然是好的福氣,但聖經教導說,服事別人的福氣卻是「更大」的福氣。

為什麼給出去的福氣要比領進來的福氣更大呢?我們可以用傳福音來說明。一個人願意接受福音,接受耶穌基督成為救主,並且得著永生,這當然是一個福氣;但當一個人願意將福音傳出去、給出去時,他所得著的是一個更大的福氣——他之所以能給,是因為他早已得著這福音的好處了。不僅如此,他傳福音時,同時也得著了信心及屬靈生命的操練,和學習成長的好處。若福音對象決志信主,作為一個傳福音的人,又經歷了屬靈收割的美好,並和天上的父神及眾天使一起歡喜快樂(參路15:10)。

屬靈的原則不同於一般大自然的法則。自然法則是,一個蘋果你吃了,我就沒得吃;一個工作升遷的機會,你被提升了,我就沒有機會。屬靈的原則卻是越給越多、越給越好、越給越強。我們經歷的不是「雙贏」,而是「三贏」,那就是你贏,我贏,還有最重要的是神國贏,哈利路亞!

「施比受更為有福」也適用於形容從第二階段成長到第三階段的突破關鍵。在作學徒的第二階段,重點在於「個人」成長:能得著關心、祝福、被人服事。作主僕的第三階段,則是看重「教會」的需要,因而願意把教會當作屬靈的家、看到自己的責任、並願意起來服事別人。換句話說,當一個人願意從一個教會的「消費者」(Consumer, Taker),轉為一個教會的「貢獻者」(Contributor, Giver)時,他的屬靈生命就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我曾經聽過一個美好的見證。有一位年長姐妹,剛信主時,雖有弟兄姐妹去探望她,她卻常常覺得不滿足,抱怨說:「為什麼教會沒有人來愛我、關心我、幫助我?」有一天她忽然醒悟過來,心想:「為什麼我要等別人來關心我,而不是我主動去關心別人呢?」於是她拿起電話,主動去關心別人。從此以後,每當她覺得需要別人關心,或仇敵撒旦控告、挑撥她說:「你看,都沒有人關心你」時,她就馬上致電關心別人,化被動為主動,成為別人的祝福。作為主的僕人,我們在教會服事時,常接收各式請求幫忙:代禱、接送等等……但是,當一位弟兄或姐妹主動提問:「某某牧師或傳道,請問有什麼人需要代禱、有什麼人需要接送、有什麼人需要幫助」時,我們就大約知道,他的屬靈生命已經成長成熟到一個新的階段。 第三階段到第四階段的主要突破關鍵在於「建立國度觀」。除非我們打破自我中心的觀念(例如個人地盤主義、知識分子的優越意識、教會的宗派主義、以及華人民族優越意識),否則很難進入到第四階段,就是直接參與神國度的跨文化宣教,透過差派與支持投入宣教行動。

主耶穌大使命的教導中,一開始就提到「去」這個關鍵字,清楚告訴我們大使命的重要行動及門徒訓練的終極目標。一開始就清楚點出終極目標,是一種既直接又有效的溝通方式,可稱為「目標導向」(Purpose-Driven),或是「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的策略性思維。「去」的方式有好幾種,包括人去、錢去、禱告去。讓我們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禱告去」方式說起。為萬民禱告,特別是為「未得之民」(UUPG; Unengaged Unreached People Groups )的救恩代禱乃是教會的首要屬靈責任之一。聖經提摩太前書2章1節告訴我們,「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萬民的救恩代禱是「第一」件事,是重要的事。其中一個最簡單、最實際為萬民救恩代禱的方式,是在每週的敬拜中,用10分鐘時間為普世未得之民禱告。三分鐘簡單介紹未得之民及福音現況,三分鐘播放相關視頻(可從好些宣教機構網站免費下載),再用4分鐘依列出的禱告事項同心禱告。每一個基督徒,每一個教會都可以做到「禱告去」。

「禱告去」了之後,如何「錢去」呢?甚願每個基督徒、教會有「國度十一奉獻」的操練。基督徒十一奉獻給所屬教會,是好的屬靈操練開始。新約聖經不再教導十一奉獻,而是百分之百的全人奉獻(參羅12:1-2)因此,除了十一奉獻給地方教會,基督徒也可以按神國度的需要,另外再有一個十一奉獻。奉獻的對象可以是差會、神學院、或是其它的福音機構。

除了基督徒個人操練,教會也應當有國度的十一奉獻。教會作為神國度的一分子,自然對國度經濟需要,有奉獻的責任及權利。有機會參與神的聖工是一項特別權利。這和基督徒作為教會一分子,對所屬教會有奉獻的責任和權利是一樣的道理。有一地方教會顯出的美好見證,值得教會領袖們參考。

在洛杉磯地區有一韓國教會叫「韓國恩典教會」(Grace Korean Church)。這教會對履行國度的宣教大使命特別盡心、盡忠。教會在創立之初,領袖們就決定要將所收全部奉獻的50%作為宣教之用。不是一年一度差傳年會的宣教奉獻,而是從每天運作的經常費中,固定將50%成為差傳奉獻。他們遵行「從個別活動,到生活方式的改變」原則(From events to a process)。有果效的教會事工,不會是一年一次的特會而已,而是自然融入每日生活,且具世界觀、核心價值觀的改變。最近幾年,聽聞北美和亞洲有少數華人教會,開始將50%經常費撥作為宣教之用,實在是一個相當激勵人的作法。願神賜給普世華人教會領袖,有更高、更寬廣的國度觀。

最後,關於「人去」,這是最挑戰,最重要的部分。主耶穌的吩咐是「你們要去」,差派重點是「人」要去,不是錢去,或是禱告去而已。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主耶穌要讓「人」成為大使命中最重要的策略呢?如果神要很多人信主,在天上顯個大神蹟,就可以了……但神沒有這麼做。神亦可差派天使去,天使不但數目眾多,還不會渴不會餓,不會動不動就喊累抱怨……但神也沒有這麼做。那麼,為什麼大使命中最重要的策略必須是人呢?答案很簡單,就如上文中所討論到的,大使命一個很重要的目的乃是幫助信徒成長、成熟,同時能為神榮耀國度塑造領袖、培訓人才。

教會若有弟兄姐妹願意被差派作跨文化宣教時,教會不但要負起代禱的責任,還要負起經濟支持的責任。作為「母會」,支持宣教士至少50%的經費是一個值得教會領袖認真考量的事,不是放牛吃草、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這就如我們送孩子到別的城市或出國留學、又或者鼓勵孩子出外創業,我們不會置之不理。相反的,我們會很願意動用全家、甚至全家族的力量,去幫助支持他們,成為他們的基地與後援。如果一般家庭就能如此支持,更何況是神國度中的教會及屬靈大家庭呢?

結論

建立「使命型教會」的終極目的,不是只為了地方教會的健康成長,更是為了神的榮耀。因此有人說:「只有生命,沒有使命,就會沒命!」願神恩待我們,賜給教會領袖有「國度觀」,讓我們看到:每一個教會都有大使命,即使是小教會也有大使命。又求神賜給我們勇氣,讓我們有從神而來更大的愛心,憑信心投入大使命,也就是國度的跨文化宣教,一起參與三一真神在普世的復興作為、一起經歷神、一起成長、一起迎接主耶穌的再來!

願主耶穌的願景也成為我們的願景。我們用主耶穌教導的禱告,一起宣告說: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全世界的』人都尊祢的名為聖,
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太6:9-10)

  1. Tom Hancock, Financial Times, China missionaries seek convert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2017. 參考: https://www.ft.com/content/69a41f7e-6b96-11e7-bfeb-33fe0c5b7eaa
  2. Ai Hua, the Global Church Project,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 Reflections on the Indigenous Mission Movement, 2018. 參考: https://theglobalchurchproject.com/middlekingdom/
  3. 參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ssional_living。
  4. Adapt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ssional_living
  5. Berean Patriot, 2018, The “Great Commission” in Matthew 28:19 is NOT What You’ve Been Taught, cf. https://www.bereanpatriot.com/the-great-commission-in-matthew-2819-is-not-what-youve-been-taught/
  6. 參考啟示錄3:21,主耶穌說:「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祂同坐一般。」
  7. 關於「未得之民」UUPG的定義,可參考Joshua Project 網站 (https://joshuaproject.net/help/definitions) 當中,對 “Unengaged” 這個字的解釋。
  8. 關於宣教的代禱視頻,可以先從「未得之民」的國家開始,一個很好的資源是 Prayer Cast 網站 (https://www.prayercast.com/nations.html)。

主題文章

靜思待發

經過差不多兩年的蟄伏等候,
當現在準備再度出發,
踏上宣教征途時,
除了在行程計畫和一切相關的準備外,
我們在心靈上是否更明白神的心意和預備好做成祂的工?

現實生活總是催逼著我們,需要經常調整對周遭事情的觀點和做法。無論是今天科技的不斷創新進步、世界市場的不停波動改變、國際不確定的政治環境,再加上過去兩年全球疫情的肆虐,無人能不受到極大的影響而做出回應。然而,我們對上帝的認知、與上帝的關係在這期間又如何呢?有些同工覺得白白虛渡了兩年的「被閉關」時間,一事無成;但也有同工感到這兩年是靈命成長的「被建立期」,因而重新得力。我們相信神的屬性絕對不會因疫情而有所改變,可我們對上帝的認知和祂的計畫,會否隨著我們在疫情中與神相交而有所改變或成長呢?

這疫情揭露出人對上帝認知的問題

其實我們侍奉上帝的人對祂有多少認識呢?我們對祂又有什麼期望?當人的生命面對嚴重挑戰,好像全球疫情的危機時,他們對上帝的真正觀念或認知才會因此被揭露出來。當人的生命被突如其來的衝擊震撼時,會想知道為什麼上帝不及時幫助他們解決這困難?人往往期待上帝是他們「大能有力的僕人」,好像阿拉丁神燈故事中那無所不能的精靈一樣,在需要祂的時刻便立刻出來拯救幫助?否則,人便開始懷疑他們所相信的上帝,是否真正愛他們,甚或是祂是否真的存在。

我們生命經歷的素質,往往與我們對上帝的認知或期望息息相關。陶恕(A. W. Tozer)說:「人喜歡按照他們認為完美的道德標準或形象來創造自己的上帝,剛好把聖經創世記1:26所說『上帝按照祂自己形象來造人』的啟示完全倒轉過來……我們對上帝的真實想法往往埋藏在傳統宗教觀念的包袱中,這些觀念需要很多自我反省和深層的探索,才能最終被發掘出來並揭露它其中的真諦。除非經過一些痛苦的磨鍊和考驗,我們不會發現自己對上帝的真正信念是什麼。」

有被譽為「走出教堂」的靈修大師,魏樂德(Dallas Willard)也曾如此說:「縱然我們選擇逃避面對自己的神學觀,但若果對上帝的認知有誤解、困惑和偏差的信念……我們是有難度與祂進入深交的關係。在我過去的經驗中可以確認一件事實,就是當我們在悲慘的處境中,若拒絕深刻思想為何上帝要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去修理我,卻相反依靠任何異想天開的理論和對上帝錯誤的成見來作解釋,最終必會帶來極其可怕的後果。這對我們全人生命的健康和好處都會出現嚴重的威脅。」

主耶穌在地上的日子,經常糾正人對上帝和祂計畫的錯誤觀念。福音書的作者都有分別記載當時群眾對耶穌教訓的驚訝和希奇回應(參太7:28;12:23,22:22,33; 可6:2;11:18;路4:32;約4:27)。比如祂對一個年輕財主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地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太19:21-22)。舊約時代,物質上的祝福通常被看為是上帝恩惠的表現。有錢的人理應跟上帝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上帝賜給他們很多的財富。然而,主耶穌卻對門徒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我又告訴你們,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難怪當時門徒便很希奇這教訓說:「這樣誰能得救呢?」(太19:23-25)

這是主耶穌糾正人對神心意錯誤假設的其中一個例子。不知道在這一次的疫情中,主耶穌有沒有糾正我們對神的一些錯誤假設呢?

對神心意錯誤假設的一個可能原因,是我們仍舊停留在童年時的宗教觀念或對上帝的啟蒙看法。正如英國聖經學者腓力斯(J. B. Phillips)在他的名著《你的神太小》(Your God is Too Small)一書中所說:「今天許多基督徒的困惑在於,他們還沒有找到一個足夠大的上帝來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雖然他們的生活在許多方面已經歷不斷發展和改變,就是他們的視野也已經被世界許多事情和科學的新發現擴展到彷彿迷惑的地步,但對上帝的認知卻基本上保持不變或沒有成長。顯然,一個成年人不可能帶著一個好像主日學小孩對神的啟蒙觀念在現今複雜的環境中去侍奉神……除非他準備否定自己今天在生活中所面對的種種經歷。」美國神學家費高登(Gordon Fee)也共鳴說,「畢竟,人喜歡把上帝縮少到自己頭腦可以接受的大小,從而來控制祂。他們傾向於把上帝放在自己的盒子裡,然後把它好好收藏起來,再小心放在身邊最安全的地方。」若我們對不如己意所發生的事感到非常憤怒時,往往是因為我們對上帝有錯誤的期望,或誤解了上帝到底在我們生命中要成就的事情。

如果我們,像保羅在以弗所書2:10所說,是祂手上的工作(手藝品workmanship),那麼我們便需要經常撿視,祂在我們人生不同際遇中所要成就的心意是什麼?我完全同意楊腓力(Philip Yancey)所說:「我們需要經常批判自己對神過去幼稚的認知」如果不斷認識無限的上帝是我們一生的追求,那麼我們便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我們對祂的理解。否則,我們真的會讓自己那種虛假「藏在盒中的神」或幼稚的「阿拉丁神燈的精靈」思維扼殺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這疫情也揭露出社會的不公義問題

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義已經不只是一些發達國家的現象,而是人類有史以來一個普世性現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把這不公義的現象更凸顯出來,讓我們看到全球貧窮國家和福裕國家中最底層的群體,受疫情感染的程度最大,死亡人數也是最多。再者,富裕國家有用不完的疫苗,但貧窮國家卻極度缺乏疫苗的供應。對於那些因戰亂、饑荒而顛沛流離的難民來說,他們的苦況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這真是極不公義的狀况。

在舊約時代,上帝經常透過先知來糾正祂子民對祂心意的誤解。神所喜悅的絕非宗教活動或儀式。祂期待祂的子民,在日常生活中活出裡外一致的敬虔生命,和正視社會不公義的問題。在以色列人的律法書中,神早已吩咐說:「若有外人(外邦的難民)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負他。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利19:33-34)作為外邦人之光的以色列民,必須在實際的行動上,參與神期望萬國萬民要因祂子民得福的任務。這才是他們愛神的具體表現。「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你們的月朔和節期,我心裡恨惡,我都以為麻煩;我擔當,便不耐煩。你們舉手禱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我也不聽。你們的手都滿了殺人的血。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要止住作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賽1:13-17)主耶穌也糾正當時宗教領袖因祂跟罪人坐席的聖俗二分觀念:「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太9:12-13)

親自進入人類歷史的上帝,耶穌基督,同樣引用祂先前啟示以賽亞先知的話,來申明祂在地上的使命優先:「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主耶穌沒有在地上建立任何型式的殿堂教會,然後邀請人來參加。相反地,祂進入人群當中去宣講天國的福音。在弱勢社群中做醫治趕鬼和教導的工作。當門徒讚歎耶路撒冷的聖殿是何等雄偉美麗時,耶穌卻因神子民的假冒為善而難過,並預言聖殿被毀的收場。主耶穌要祂的門徒知道,神對人為祂建造的殿宇,架構或宗教事業都沒興趣,祂所看重門徒所要做的莫過於——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彌6:8b)。

如此看來,當我們要重新出發去履行上帝所托付給我們的使命時,我們對那些顛沛流離的困苦難民,或在基層生活中掙扎求存的弱勢社群,應該有如何程度的參與呢?到底上帝的心意和祂對教會,就是主耶穌基督在地上的身體,所要履行的任務又是如何呢?

當全球進入疫情後的新常態時,盼望教會和差會的眾同工們,都對我們所服侍的上帝有更新的認識,也更體貼和履行祂在地上所要我們成就的計畫和心意。這樣,我們過去「被閉關」的兩年生命才沒有白費,而是走向更討上帝喜悅的新開始!

  1. A. W. Tozer, The Knowledge of The Holy,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1, p. 8-9
  2. Dallas Willard, Hearing God: Developing a Conversa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God,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sity Press, 1999, p.194
  3. J.B. Philips,Your God is too Small,New York: Macmillian, 1954, p. v
  4. Gordon Fee, Paul, the Spirit, and the People of God, Peabody, Mass,: Hendricksen, 1996, p. 37
  5. Philip Yancey, What's So Amazing About Grace?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1997), p. 70

i宣

將最好的獻給主
——完美主義宣教士的困擾與領悟

「將你最好的獻於主,主愛偉大無可比,
祂將自己作你贖價,天上榮耀賞賜你;
祂捨生命毫無怨言,救你脫罪把血灑,
你要熱心敬虔愛主,將最好的獻於祂。」

這首耳熟能詳的傳統聖詩《將你最好的獻於主》,呈現在許多委身愛主的神國工人身上,在許多宣教士身上尤為顯著。

我自認是個完美主義的人,在我能力所及和條件許可的範圍,無論是畫畫、寫歌、或一般的教導和講道服事,我都盡力做到最好。在宣教領域中服事二十多年,我發現,持這信念的宣教同工很多。

追求完美的精神使許多優質的事奉、事工和信仰作品得以產生,與此同時,完美主義也造成一些問題,例如費時、費力、費神、費財等,更嚴重的是給團隊成員帶來極大的壓力甚至造成衝突。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完美主義?

「完美」的意義

聖經強調獻給神的東西都必須是「完美」的,這不單是反映在祭物上,也反映在會幕的建造和其中各種器具的製造上,它們都必須完全按照天上所指示的樣式去做。更重要的是,這觀念反映在神對祂子民生命的要求上。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5:48) 「完全」在原文意思就是「完美」。這話當然不是指神以此為接納我們的條件,而是要我們追求生命像天父一樣完美。正如保羅的名言:「……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腓3:13-15)其中第15節的「完全」(新譯本作「成熟」),原文與馬太福音五章48節為同一個字。

上述對「完美」的詮釋,可從神學角度理解。我們相信,獨一真神是完美的主,祂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完美的,祂也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樣式創造了人,可見,人在本質上反映了創造主的完美。當人活出美好的樣式或做出美好事情的時候,神就因我們而得到榮耀。後來,人犯罪墮落了,這個世界和人類不再是原來完美的樣式。然而,神並沒有絲毫改變,所以來到祂面前的人,需要藉著禮儀來表達他們對神的認識,以及表達面對這樣一位神該有的態度。這就是為什麼神在宗教禮儀上有完美的要求。我們在服事上的表現如何,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對神的認識。我們既相信這位神是完美的、可畏的、聖潔的,我們不可能帶著隨便的態度為祂做事。

我最近參與了一系列布道短片的拍攝,有機會和一群專業的拍攝團隊合作。影片的製作人是為許多國際大公司製過片的資深媒體人,負責拍攝和剪輯的團隊也是一個專業的製片公司。我原以為自己已經夠完美主義了,這次經驗讓我見識到更高等次的要求。一個兩三分鐘的鏡頭,他們可以花幾個小時、花大筆錢來為場地作準備。一般觀眾絲毫不留意的細節(例如遠處背景書架上書本的擺設)都非常講究,儘管所做出的移動可能只是一公分。對於一個未曾參與專業拍攝的我而言,這大大開闊了我的眼界,並且領悟到,原來平時我們所看的電影或電視節目,每一個傑出的作品背後,竟是如此費心費力、精雕細琢而成的。我也開始了解為什麼需要這麼大的資金。對比之下,很多基督教的作品可能就因為缺少資金、人才,更重要的是缺少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要求,製作出來的品質也就難免有差距。教會若期待製做出更多高品質的作品,即需要投入更多的財力、精力,「完美主義」的人才當然也是不可少的。

神對這個被罪污染的世界,展開了一個救贖計畫,使人得以藉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重新與神連結,成為新造的人(林後5:17)。人得救終究是靠神白白的恩典,信主後的人也仍有許多軟弱、且會犯罪,但聖靈已經被賜下在他們的生命中,使他成為新人,且邁向一個新的生命旅程,變得越來越像造他之主「完美」的樣式。這是聖靈的工作,也是信主的人該有的追求(參弗4:21-24)。

可見,追求「完美」理論上是好的,也是神子民應該有的心態,但應用於目前不完美的現世,這種理想遙不可及,而且在很多處境中反而造成破壞。故此,我們需要更多反思和調整。

個人表現

我一直對自己表現要求很高,無法忍受自己的手做出不好的東西(至少在我的標準裡)。因此,我會花很多時間細心規畫、準備以及檢查。一旦出錯,我會感到非常自責。至今,我一想起多年前曾經做過的糗事,心裡仍然很後悔。我常回頭看自己所做的事,因對自己有所要求,也可看出自己不斷在進步中。然而與此同時,我也學著「放過自己」。這是因為我知道自己再怎麼小心翼翼,仍然難免犯錯,又知道神不會因此嫌棄我。說來很微妙的是,我認為自己做得好的事,不一定會引起什麼好的反應或效果;相反的,有時自己不覺得怎麼樣的作品,反而引起超乎我預料的迴響。我從這些經歷中領悟到,真正祝福我們手所做的是神。所以,除了花很多時間在事工的準備上,也要花時間和精力禱告。做到最好是我的本分,但事情成果是神的工作。我不因成果在神而放鬆,同時也要學習不因自己的失誤而過度自責,畢竟凡事都有神的恩典。

服事

對完美主義者來說,最大的外在考驗就是團隊,這不單可能造成他本人的痛苦,也致使和他配搭之人痛苦,難怪很多完美主義者都選擇孤軍作戰。我不是在說別人,而是說自己。有時候交給別人做的事,效果無法令我滿意,多次要求他們修改,又會擔心給對方壓力。例如,每主日的週報,除了內容正確,我還會經常要求對字體大小、字型、行距、圖片大小、排版等等提出修改。為了達到自己期望的效果,做出自己期待的作品,而把許多事務都扛起來親力親為,尤其是和美術有關的事……

然而,一個人所能做的事情很有限,也無法展現教會為主的身體、具有不同功能的肢體各自發揮作用的本質。因此,我必須學著放手,更多的放手。學習忍受一些可能無法達到預期標準的結果,操練有智慧地督導,讓配搭的同工能成長,甚至發揮更大的功用、達到更好的效果。我從中卻看到了另一種形式的「完美」,不是成果的完美,而是教會生活的美——大家各按其職,在配搭的過程中彼此謙讓、協調、鼓勵、指正、交換意見,一起共事,也一起成長。這種美,更能體現教會在地上該有的容貌,也更能榮耀神。我嘗試用不同的角度去欣賞教會事工,記念弟兄姐妹在每一個事工上的誠意和勞苦,與此同時,也學習如何有效地帶領弟兄姐妹一起在事工上不斷地精益求精。

最近網路上有一些現代藝術作品頗吸引我的注意力。藝術家把不同的「廢物」拼湊在一起,近看,只會見到一堆破舊的餐具、電器、工具、汽車零件,或者衣物、家具,可是只要退幾步從遠處看,就可以看出是一張人臉,或動物等美麗的雕塑。另一種光影藝術也類似:一些大小不一的木頭,或不規則的鐵絲、礦泉水瓶等物品被粘在牆上,看不出什麼……但只要安設在不遠處的燈亮起,照射這些「作品」,就會看到作品投影出令人震撼的畫面!

我感覺教會服事的美就像此類作品,每個信徒都像一個不起眼、甚至破舊不堪的物品,可是當他們被偉大的藝術家——上帝湊合在一起,尤其是在主榮光的照射之下,就能展現出藝術家所想要呈現的美。我們都不完美,其實這沒有太大的關係,重點是願意被最偉大的藝術家——上帝所使用、被擺在正確的位置上,和其他同樣不完美的人配搭起來,上帝就能使用我們表達出祂要表達的信息、展現祂所要展現的美麗、達成祂所定的成果。


宣教士關顧

再思恩主關顧的必要性

在職前訓練的時候,我們教導宣教同工們有關宣教士關顧的幾個不同層面(看附圖)。其中包括有差派教會的部分、差會的責任、專業人士的參與、宣教團隊和宣教士本身的自我關顧等。但最主要、最核心的層面莫過於「恩主關顧」(Master Care)。我們相信差派的主,對祂所選召和差派的工人,必然負起關顧的責任。從舊約到新約聖經,我們看到許多神關顧祂工人的例子。無論是被稱為信心之父的亞伯拉罕,歷代的眾先知,主耶穌自己或祂所差派出去的門徒,和今天在各地服侍的同工們,我們都不斷見證著差派主的關顧。

恩主完全明白祂所創造的人類,是會受環境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類型的身心靈反應。就是在舊約中最偉大的先知以利亞,都有他極度軟弱的日子。曾在迦密山上行大神蹟剿滅巴力的眾先知,叫以色列民重新歸回耶和華的他,卻因皇后耶洗別的一句話,便落荒而逃,甚至在羅騰樹下求死。恩主完全明白祂所創造的以利亞,絕非是這麼一個膽小無能的人。他的恐懼和焦慮,其實跟他當時身體極度疲勞和衰竭有關。當然,還有屬靈爭戰——往往會令到神的僕人們身心靈裡外透支,掉進情緒低落的光景。恩主的關顧或醫治方法,便是讓他吃喝睡覺,然後再給他找一個安全隱密的山洞,叫他可以安靜歇息而重新得力。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30:15a)當恩主知道以利亞已經恢復元氣,便用溫柔微聲對他說話,賜給他同在的確據和新的事工發展方向。

另一位在猶太人歷史中的偉大先知耶利米,也曾經歷恩主的親切關顧。他年輕被召的時候,神已立他為「列國的先知」。經過六百多年後,猶太人對這位先知的景仰仍沒有減少。許多人甚至描寫當時出現的主耶穌,好像是以利亞或耶利米先知(太16:14b)。

我們很難相信這麼偉大的一位「列國先知」,竟然會在事工的壓力和人際衝突中咒詛自己的出生:願我生的那日受咒詛;願我母親產我的那日不蒙福!給我父親報信說「你得了兒子」,使我父親甚歡喜的,願那人受咒詛。(耶20:14-15)當然他的咒詛也包括他的召命,因為神曾向他說:我未將你造在腹中,我已曉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別你為聖;我已派你作列國的先知。(耶1:5)

創造和選召耶利米的恩主,完全明白他有人性的限制。雖然神一早已經告訴他,將來會面對許多極大的挑戰,也勉勵他必須靠神堅守崗位:所以你當束腰,起來將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話告訴他們;不要因他們驚惶,免得我使你在他們面前驚惶。看哪,我今日使你成為堅城、鐵柱、銅牆,與全地和猶大的君王、首領、祭司,並地上的眾民反對。他們要攻擊你,卻不能勝你;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這是耶和華說的。」(耶1:17-19)然而,經過三十多年的屬靈爭戰、同儕壓力和單身的孤單寂寞,耶利米實在也會情緒低落和需要找人吐吐苦水。恩主每次都細心聆聽他內心的痛苦或憤怒感受,卻沒有放棄他,只勉勵和挑戰他繼續堅持下去。

在事奉的道路上,我們不免會遇到很多令人憎惡討厭或不公平的人和事。甚至在教會和差會中,也有一些令人非常失望的遭遇或人際關係。這些經歷確實會令人懷疑我們的召命,或我們信仰的真實性。更可怕的是,這些遭遇將致使我們在事奉的團隊中,漸漸變得冷漠無情和充滿負面悲觀。這種情緒反應很不幸地會在群體中帶來極大的感染力,足以造成整個宣教事工崩毁而全軍覆沒!——祈求恩主幫助我們,雖遇上許多像耶利米一樣的創傷經歷,我們也能效法他如何向神申冤:耶和華啊,你曾勸導我,我也聽了你的勸導。你比我有力量,且勝了我……我聽見了許多人的讒謗,四圍都是驚嚇;就是我知己的朋友也都窺探我,願我跌倒,說:告他吧,我們也要告他!或者他被引誘,我們就能勝他,在他身上報仇。然而,耶和華與我同在,好像甚可怕的勇士。因此,逼迫我的必都絆跌,不能得勝;他們必大大蒙羞,就是受永不忘記的羞辱,因為他們行事沒有智慧。(耶20:7,10-11)申冤後,我們交給神來審判和修剪。

遭親愛的同工出賣或拒絕,實在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但我們若給魔鬼留地步,或容許苦毒扎根在我們生命中,那身心靈的破壞將是不堪設想。「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3-45)「愛仇敵」絕非人所能之事,卻是主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教導。這也是祂在十字架上所要彰顯的福音: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縱然心裡有一千個理由不能愛那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但聖靈必然會加力量給我們去履行主所賜的新命令。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這正是神固執和關顧的愛!

我願借用保羅弟兄為以弗所教會的禱告來彼此勉勵。「求祂按著祂豐盛的榮耀,藉著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弗3:16-19)基督這份過於人所能測度的愛,是絕對超過人的智慧和能力所及,卻能在充滿萬有的主耶穌裡,與眾聖徒一同得著力量去體驗出來。


情繫華民—奔向骨肉之親

邊疆故事
持續在延伸……

短短的停留一宿

我已經有兩年沒去邊疆,那地的家人與穆民學生常捎信問候,那股想念之情催促著我在疫情中逆行飛往邊疆。八月底我完成48小時內兩次核酸檢測,充滿期待搭上航班,與同工XL商量著未來10天在邊疆的探訪安排。突見空服員面色凝重地走近,要求我們移位到飛機最後幾排座位(我們與其他旅客約10人,在過去14天內去過疫情高風險地區)。我意識到情況不妙了——果然被告知在抵達U市後集中做核酸檢測,再決定我們的去或留。機上五小時沒得好休息,思緒奔騰地想到可能的下一步。

下機後坐在指定的巴士空等兩小時後,載我前往曾到過幾十次的U市,經過我熟悉的街道卻不停留,反而駛向昏暗陌生的郊區,停在一間簡陋的防疫中心。我們被指揮著做核酸檢測,盤查過去14天的行程,其細節繁瑣得令人氣憤。最後給的判決是隔離14天或24小時內返程離開……我們當然選擇後者。當晚近12點我們被警車送進陋巷裡的中轉隔離酒店,我帶著生氣懊惱失望的情緒關上房門,不久後聽到有人在房門外用透明膠紙封門。那時,我突然有點明白許多人被強迫隔離的感受,而我只淺嚐一夜箇中滋味。隔天一早,我們不捨地向邊疆暫時說再見。

雖然邊疆民族助學工作因疫情與脫貧已告一段落,但神賜下奇妙的引導,透過不同城市的家人用另類方式繼續關懷這地,邊疆故事持續在延伸……

另一篇章的邊疆事

疫情前,西北偏遠地區的家庭幾乎都不會接受網絡學習的方式,因為他們會覺得學生和老師在網上的見面和互動是不真實,且有巨大距離的。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所有學生的學習方式,所有學校、所有家庭、所有學生不得不接受和習慣網課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政府新規定任何一個民族的學生都必須要學習中文,通過中文學習所有科目及參加各種考試。西北偏遠地區少有漢族的中文老師,少數民族的中文老師又存在受訓時間短、中文程度不高的限制。

我們今年開了一個網絡學習中文的平台,提供給偏遠地區的邊疆民族小學生。我們把一些有學習中文需要的邊疆小學生,和內地一些優秀的中文老師通過網絡連接起來,利用這兩年廣為人們所接受的網絡授課方式,幫助這些邊疆小學生提高自己的中文水準。這讓西北地方的邊疆家庭感到非常高興。

幾個月的線上教學下來,我們這些擔任線上中文老師的弟兄姐妹,在一次次的教課過程中與孩子們建立了感情。老師們每次課前認真備課,課堂上豐富生動的互動,都讓小朋友們非常受益。有的老師還自己花錢給孩子們購買書籍郵寄過去,甚至盼望能夠有機會去當地看望這些孩子。

有一位老師告訴我,自己非常感恩能夠透過這個平台接觸到這些邊疆孩子,她多年在教會兒童主日學服事,很愛孩子……看到這些可愛單純的邊疆小孩時,多麼盼望他們能夠認識恩主耶穌,能夠像自己兒童主日學的那些孩子們一樣信靠耶穌,在基督裡擁有平安和永生的盼望!

邊疆民族事工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加上這幾年政府很嚴格的政策管治,使我們很難有大的突破和進展。但神總在曠野開道路,疫情下另類的事工發展反而帶動更多城市的弟兄姐妹參與, 我們期待邊疆故事繼續延伸……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歐洲華人教會
宣教策略事工的探討

引言

我們身處的21世紀,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隨著移民浪潮的推動,歐洲移民人數與結構隨之增加和多元,歐洲華人福音事工經歷了快速的成長,甚至許多歐洲華人教會也起步開始參與跨文化宣教及普世宣教的行列之中。本文將以北歐華人基督教會聯合差傳事工、中歐德國杜塞爾多夫華人基督教會、西歐法國巴黎華人復興教會和南歐西班牙馬德里華人基督教會F堂的宣教策略為導向,探討歐洲華人教會參與全球宣教的潛力,提供歐洲其他地區華人教會參考。

北歐華人基督教會聯合差傳事工 (NCCC Joint Mission)

2000年參加短宣前往東歐羅馬尼亞的五位隊員,短宣回來後成為北歐差傳委員會最早的成員,並藉著神的恩典在2001年成立了北歐華人基督教會聯合差傳委員會。從2001年開始差傳委員會致力於拓展北歐各個地區的宣教事工,在宣教工場舉辦不同時間、地點、性質的查經班並各項福音預工活動,不僅面向華僑,同時也支援和配合北歐其他地區的福音工作。經過將近二十年辛勤耕耘,差傳會以聯合植堂的方式,至今已在歐洲不同地區建立了六間華人教會,成為北歐華人基督教會各地的分堂。北歐華人早期多以密集勞力的工作為主,如今轉型成為學歷較高的知識研究人才,為了與之更好地對話,差傳委員會深感神學教育培育神學人才之重要,資助神學教育仍然成為未來事工的著力點。基於北歐華人群體信主人數的比例不高,又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原因,北歐差傳會採用聯合植堂與重視神學教育並重的方式進行宣教,相信這樣的宣教策略能滿足北歐地區福音事工的需要。

德國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華人基督教會

德國位於歐洲的中部,杜塞爾多夫是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的首府城市,擁有健全組織架構的杜塞爾多夫華人基督教會,遵循德國城市結構和人群分布的特徵,以此作為宣教策略的依據,開展以主要核心城市為主軸,擴展和推進周邊單個城市的福音事工。教會于2009年設立了宣教部,堅持以大使命為異象,使用三元福音倍進布道法和全壘打門徒栽培體系,配合福音短宣隊和音樂布道會的方式帶動了整個城市以及周邊城區華人福音事工。在距離杜塞爾多夫主要城市的不遠處,有兩個中心城市伍珀塔爾 (Wuppertal)和亞琛(Aachen)與所在的團契,杜塞教會根據單個城市的具體情況與不同對象的需要進行有計畫的培育和長期的關注。這一種以城市與人群特點為導向的宣教理念,盼望帶給中歐其他地區的宣教工作啟發和借鑒。

法國巴黎華人復興教會

縱觀西歐華人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巴黎作為法國首都的歷史名城是歐洲最大的多元文化區域之一,吸引移民集聚且在當地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華人社區。由於巴黎城市不同區域分布和功能的差異性,構成了人口散居的重要因素。座落於巴黎近郊的巴黎華人復興教會具有豐富資源和宣教視野,教會領袖注重雙文化成長經驗,把法語堂視為當前牧養的重要板塊,開啟信二代人才培育計畫。不僅以文化融合的多元教學取代傳統牧養方式,甚至邀請當地法語牧者提供精心設計的門徒訓練課程,幫助二代在了解中華文化的基礎上認識多元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提高與外族群體相處溝通的能力,如此處境化的培育為青少年在未來能夠跨越語言、種族、生活背景,以及實踐跨文化宣教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教會向二代傳遞跨文化宣教異象,與他們攜手並肩舉辦每一年聖誕慶典和青年音樂節,引導他們實踐本地外展性的福音活動。另外,結合城市人口散居的特點,教會計畫在未來透過網絡和實體兩者並存的方式,在華人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建立大本營,聯絡和牧養散聚在不同地區的少部分華人移民。側重於信二代宣教人才培育事工,實體與網絡並用的牧養方式,這一種多元化的宣教策略,對於華人移民歷史悠久的西歐國家將會是很好的風向標。

西班牙馬德里華人基督教會F堂

西班牙是南歐最具代表性的國家之一,華人教會歷史從1986年一位愛主的弟兄發展到至今三十五個堂會。馬德里華人基督教會F堂正好處於南歐最大的華人商貿區,教會領袖看見福音的契機,於2014年建立了馬德里華得福教會中文學校,教會透過學校與城區結合,以此作為與一代華人福音溝通的橋樑。學校不僅提供優良的中文課程,也開設教會舉辦的親子課程吸引許多未信主的家庭,使更多人接觸到福音,願意走進教會。教會至今走過辦校的第七年,師資優渥在華人群體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中文教育不僅培養了二代雙文化溝通能力,也培育了雙語福音溝通人才。因著混血家庭不斷地加入,強化對華人文化的認識,同時也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打開了福音的視窗,這為跨文化宣教種下了希望的種子。但願這一種以宣教為異象的中文學校福音事工,對華人集聚的南歐帶來經驗的啟發。

結論

在福音全球化的進程中,歐洲華人教會在宣教隊伍中扮演著任重道遠的角色。北歐華人基督教會差傳會以聯合植堂的方式,中歐德國杜塞爾多夫華人基督教會創建以城市結構和人群特徵為導向的宣教策略,西歐法國巴黎華人復興教會注重培育雙文化宣教人才的信二代事工,南歐西班牙馬德里華人基督教會F堂以中文學校作為福音宣傳的媒介……綜上所述,根據不同地域、群體、資源,以及所代表國家的華人教會,因地制宜的宣教策略都推動著福音領域不斷擴大,引導教會進入未得之民與未得之地。我們盼望歐洲各地華人教會在動盪變遷的時代回應主的大使命,將福音傳到地極,使萬民作主的門徒,迎接主的再來。


胸懷萬族—走遍人居之地

瞥見一隅
玻利維亞事工三分之一的拼圖

玻利維亞的簡介

玻利維亞是南美洲最貧窮的國家,亦是南美洲兩個沒有海岸線的內陸國家之一。它囊括了三種不同的氣候,首都拉巴斯(La Paz)的高原,因為海拔4000公尺的緣故, 給人的感覺永遠都是寒冷的。居住在高原的二大原住民(Aymara與Quechua)佔玻利維亞超過60%的人口。

與首都拉巴斯剛剛相反的就是海拔500公尺的商業大城聖泰克魯斯(Santa Cruz)。它位於玻利維亞的西面熱帶平原,天氣平均每天都是攝氏28-35度,屬於熱帶森林區的氣溫。位於兩個城市中間,是海拔2500公尺,氣候溫和的哥查班巴(Cochabamba)城市地區,被大多數人看為玻利維亞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不太熱也不太冷。

兩個極端氣候和不同背景的城市代表玻利維亞兩個不同的文化,亦是二個似乎永遠解決不了的衝突:高原居民的保守與平原熱帶的衝勁豪爽。他們也會用Camba與Colla來形容國家西面和東面、高原和低地平原兩個不同人種與不同背景的思維。

玻利維亞有36個原住民群組,Aymara與Quechua是二個最大的族群。他們有文化背景及語言差異,也形成一個獨特的宣教工場。根據整全福音的策略,大誡命和大使命雙管齊下,社關服事與宣講聖言彼此配合,宣教事工可以著手於農村事工、城市事工、原住民事工、族裔事工、植堂事工、培訓事工等,完成主耶穌的命令。

西班牙語第二代青年培訓事工

華傳計畫在玻利維亞建立三個事工平台,除了祝福服事對象以外,同時也將有助於培育未來在拉丁美洲的宣教士,包括新一代講西班牙語的青年(華人第二代或本地人)。培訓項目可以包括三星期、三個月、或是一年的宣教事奉學習。這三個地點包括距離聖泰克魯斯1小時飛機旅程的Beni省亞馬遜河上游的村落,第二個地點是離開聖泰克魯斯六小時車程的巴耶格蘭德(Vallegrande,即切˙格瓦拉(Che Guevara)*被處死的小鎮),第三地點是聖泰克魯斯。

玻利維亞三個事工簡介:

1. 北部的Beni省千里達市(Trinidad)是以服事原住民Chimanes和Trinitari為主。對象分布在亞馬遜河上游,沿著Isiboro河Sécure河和Mamoré河的TIPNIS國家公園保護區。現時沒有公路,只有河道通行,探訪支援建立在河兩側不同的小社區。除了河道服事,另外在內陸距離千里達市5小時車程的San Borja市鎮,也居住Chimanes和Trinitarios原住民。本地事工夥伴Pastor E. Terrazas是主導牧者,建立教會和培訓信徒是主要事工。

2. 南部事工集中在Vallegrande市和周圍鄉鎮,如Los Negros,Mataral,主要服侍玻利維亞平原農村的居民,牧養和培訓信徒將成為重點事工。本地事工夥伴Pastor P. Rojas是主導牧者。

3. 聖十架城華人教會位於聖泰克魯斯(Santa Cruz),前任牧者謝銳興牧師在2008年安息主懷,師母後來亦遷回香港。教會聚會人數減少,需要復興教會生活和肢體關係。2020年五月開始線上查經班,重新召聚信徒。現時華傳特約宣教士黃傳道是主導統籌牧者。

聖十架城華人教會是玻利維亞事工三分之一的拼圖,我將於下一期再分享另外兩個西班牙語事工平台。

2021玻利維亞中宣

去年九月,我到聖泰克魯斯(Santa Cruz)服侍3個月。支援團隊(一位女傳道和三位弟兄)于十月中抵達。華傳與聖十架城華人教會建立了夥伴合作關係,好像電腦的運作一般,我們採用了硬體和軟件的配合。硬體部分是在弟兄姐妹妹的協助下,重新整修教會堂址;軟件部分則是一個長期更新教會生活、重建信徒靈命、探訪社區和個人佈道的服事。

因為疫情的緣故,原本預定五月啟動的計畫,後來延到六月,又延到七月。我們學習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雖然計畫是必需的,但按著需要來做彈性調整更為重要。去年七月份玻利維亞疫情基本情況都已經穩定下來,即便不是零確診,但在受控情況下,餐廳也已經重開,生意也慢慢恢復正常。宣教的底線就是信心、祈禱和完全倚靠,做討神喜悅的行動。當時我們做了一個突破性的決定,我們確信唯有實戰才能帶來實情,「道成肉身」是必須的,也是唯一的途徑。因此我九月先起程,團隊十月加入。感謝神垂聽我們的祈禱,亦保守我們的健康。我們按玻利維亞政府的規定,起飛前72小時進行PCR測試,入境後隔離,一星期後再做第二次的PCR測試。感謝主一切都正常順利,我們感恩,華人教會弟兄姐妹也高興和我們合作,因為神恩待我們。

感謝神,我們在離去以前,已經完成了95%的整修工作,只有外牆尚未油漆,它將由當地工人完成。我常常在想,如果2021年我們沒有突破的行動,沒有去玻利維亞,又會怎麼樣呢?我相信也許亦沒有什麼大礙,只不過計畫就要退到下一年,或許我們現時還在祈禱和等待中!是上帝的恩典及時把教會帶到了如今的另一階段。

從去年十二月開始,聖十架城華人教會開始了線上Zoom的主日崇拜。而每月第二主日是教會弟兄姐妹實體聖餐敬拜。當然我們只可以在加拿大線上講道。星期四Zoom查經學習將風雨不改繼續進行。主若願意,2022年將是第二回合——服侍華人教會、探訪華人朋友,繼續建立教會與西班牙語青年培訓事工。我們將一切交托仰望在主的手中。

* 他是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社會主義古巴、古巴革命武裝力量和古巴共產黨的主要締造者及領導人,著名的國際共產主義革命家、軍事理論家、政治家、醫生、作家、遊擊隊領袖和經濟學家。(取自維基百科)

短宣心得

Dave:

因有全職工作,玻利維亞短宣之旅,我只能逗留三星期。當時我只有兩星期的時間,決定是否參加短宣。神派了「天使們」傳達訊息及解答我的擔憂,使我明白生命屬神,由神所賜,神必保守——我終於不懼疫情,買了機票、保險,又打針、做核酸檢測等,勇敢前去。

我主要幫忙維修一破舊教堂,在羅牧師帶領下,我們三週內完成了相當多的工作。整個過程中有神帶領和巧妙安排,我們與玻利維亞弟兄姐妹同心重建教堂、派單張、探訪、和敬拜。離開玻利維亞後,我們仍然每週通過線上查經和主日崇拜見面,維繫感情。如今那教堂維修好了,硬體復原了,還需要重建的是軟件——他們的屬靈生命。

我們的神真了不起,儘管疫情嚴重,我們全程安全,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故。在Omicron未擴散以先,已安全返回加拿大。榮耀歸神!

Raymond Yu:

去年十月,和羅牧師及四位弟兄姐妹到玻利維亞侍奉。在那之前,牧師說是去給當地一中文教堂做些小裝修,因教堂日久失修,連敬拜和聚會都被迫停止,不僅如此,裝修好後,日後也可當宣教中心使用。我不禁擔憂自問:「我做得到嗎?」——裝修不是我的老本行,況且又正值疫情嚴峻時期……最後我順從神的感動,展開了為期五星期的工作旅程。

每一位成員盡心盡力,在平均氣溫攝氏36度中工作,安裝房門、架設沐浴設施、修補屋頂和油漆等;而每天早上醒來,回顧昨日所做一切,都特別感受到神的帶領和恩典。最後我們把教堂弄得美倫美煥,心裡滿是感恩。

這一趟服事讓我明白到,不管有多大困難,神都會支持和保守。願將一切榮耀歸給神!

Tony & Ellen:

七個星期於聖克魯斯的宣教,其中有體力勞動的裝修工作、也有安靜靈修親近神的時刻,烈日下出隊探訪,夜闌未休備信息。感謝神賜福短宣隊,藉祂的恩福祝福自己、祝福別人!

教會建築物的翻新工程告一段落,其餘事工都是新開始。按華傳和教會合作,短宣隊將要從2022年開始,給教會帶領聚會牧養信徒、培訓領袖和佈道,包括安排每週線上敬拜和查經聚會,策劃未來短宣事奉和培訓等。這教會雖然成立了超過30年,因種種原因背著沉重包袱走過漫漫崎嶇路。感謝神使用短宣隊周旋和調解,協助教會財務部把已經糾纏不清十多年的財務狀況理順了,今後弟兄姐妹不再因心中疑慮而在當作的奉獻上猶豫卻步。然而這教會面對的最大挑戰,是靈命復興。祈求聖靈親自澆灌信徒的心,使他們認真追求與神的關係,生命得以成長,否則再多的教會聚會,也只成為不冷不熱的例行公事。

靈命復興雖然挑戰重重,神的恩典必夠用。盼望神帶領我們,在一切事奉裡按祂的旨意而行!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出發日記 5
等雨停的日子

今天下午來的那陣雨,此刻已放晴。工場早前突然下起的那一場「暴風雨」,卻仿佛下了好久,好久。

冬雪的「出發日記」又回來了,但冬雪已於四月終暫時撤離了工場。回來「躲雨」的日子,才六個月,卻已六個月。一半時間忙著重新適應國與家的疫情新常態,另一半嘗試投入本地難民事工。說「嘗試」投入,因為知道自己很可能會因遠方未竟之事而始終難以全身心投入。雖各種複雜情緒經常來訪,感恩在參與難民事工的經歷裡聽到許多生命故事。難民們娓娓道來最初的心酸及後來的幸福與知足,有如一顆顆小石子被輕輕拋擲過來,讓我那止水般的疲憊心湖泛起一些小漣漪。

「我在這裡覺得安全」

茉莉從巴基斯坦來馬來西亞已有12年。成家後育有一名男孩,與母親及弟妹共一家八口同住。歸主後的她熱心幫助社區其他難民,無怨無悔。經歷漫長等待,今年十月他們一家終於被安排到北美定居。在同工為她舉辦的線上歡送會中,茉莉說:「在這國家及機構,讓我最放心、最舒服的是女性自身安全。女性在這裡不需要時刻感到害怕,而且獲得公平的對待,這些都是我在自己國家從未嘗過的。在這機構裡遇到的男人們都是好男人,你們尊重女性。」

對於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我而言,女性享有和男性同等的自由和待遇是一項與生俱來的權利,甚至已經變得理所當然。然而茉莉那番話讓我再次意識到這一切都非必然,有些女性終其一生都無法掙脫被欺壓的環境。對於未來在另個國家的展望,茉莉希望在那裡依然能經歷現在所享有的自由與平等。「女性權益」竟成了茉莉臨別感言的主題,可見這件事對她有多重要。臨別依依,茉莉剛強的眼神終於還是湧出了淚水。她向大家道謝與告別,也見證神對她的愛。但願茉莉到了地球另一端能持守信仰,繼續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要是就這樣嫁出去,她的人生就完了」

威廉是基督徒難民同工培訓班裡的學員,目前是機構其中一名老師。雖是難民,但他和其他同工一樣有能力為社群作出貢獻,神也能藉著他轉變他人的生命。他執教的班上曾有一名女孩被父母安排嫁給比她年長許多的男人,他得悉後覺得必須出手阻止,於是和同工商量後便去探訪女孩的父母,勸他們不要為了錢葬送女兒的前途。感謝主,最後女孩父母改變主意,女孩逃過一劫。我深信女孩此生都會記得曾有一位老師,不但關心她的學業,而且為了她的幸福和前途勇敢挺身而出,多走一里路。

也許我們有時因一些負面印象,把所有難民都歸類為寄生在我們國家毫無建樹的一群人。其實只要有機會貢獻,他們也能像我們一樣為這國家、社區、群體出力。尤其是在我們這些「外人」難以深入參與的難民社群裡,他們當中的基督徒更是在該處境中扮演光和鹽的重要角色。

「我和他們不一樣」

除了信主的難民,這段日子也認識了一位很特別的非信徒。小沙原籍羅興亞,但八歲便離開了緬甸移居到孟加拉,他說自己只有血統是羅興亞人,其他方面都是孟加拉人。「我和他們不一樣,」他強調。小沙是來留學的,並不是難民,但看到這裡有許多同胞的孩子沒受教育,於是在忙於學業的同時開設教育中心栽培羅興亞孩子。早前因著防疫行動管制令影響了他開辦的實體課,於是轉介孩子們到我們機構上網課。對於羅興亞家長們普遍對孩子教育的漠視,小沙很是痛心。「他們的父母手遊成癮,成天顧著玩手機,孩子上不上課也不管。」他有次在電話裡說到。小沙不希望看到這些孩子以後像他們父母一樣不識字,就業機會大大受限制。

小沙不是難民,他大可自顧自專心修完學位,何苦為難民同胞費心勞力,然而他卻竭盡所能想透過教育改變族人的未來。只可惜小沙和他族人都不認識耶穌,不僅外在生活的改善可能徒勞無功,而且可以確定的是,這群體的內在生命轉化無法單憑他自己的力量達成。願主打開小沙的心,讓他對耶穌有正確的認識。

等雨停

等待再出發的日子,需要進行許多調整和適應。生活上的事大部分都已逐漸適應,然而遠方的未竟之事依然是心頭放不下的牽掛。感恩如今還能透過網路科技與工場的肢體保持聯繫,一起「等雨停」之際繼續彼此守望支持。這場雨是時候停了吧?不久後就會放晴了嗎?還是,我應該乾脆冒雨走出去?請你們與我一起禱告,願主向孩子顯明祂心意。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蓄勢待發
久候了的,重新出發。

放在房間一角、蒙灰的行李箱拿出來了嗎?
散落一地的物品和心情整理好了嗎?
還是,你已經在路上了呢?

當日曆換上新裝,當新一年的祝福寄語蜂擁而至,
陰鬱的心悄悄鍍上了七色虹光。
也許漫長的疫情仍使前路迷茫不清……誰知道呢?
把願景、希望和愛都裝進使命的行囊裡吧,
留下一段話,便要重新出發!

仰望神的時間到來

猶記得2020年三月疫情爆發,快速蔓延到墨西哥,我們在緊迫的情況下撤離蒂華納工場。雖然過境美墨加三個關口時都遇到阻礙,但感謝神保守我們平安回家。疫情至今已超過一年半,這段日子的等待裡,忐忑、惆悵和擔心。惆悵,是不知道還要等多久疫情才會過去;擔心,是害怕初信者和新相識的福音對象流失。我們之前到蒂華納工場不久,與當地福音對象都是新相識,剛建立了友誼便因疫情離開他們,關係還未扎穩根基。

雖然惆悵擔心,但聖靈提醒我要善用等待的時間繼續自我裝備。五月開始,我修讀神學研究碩士學位課程,一邊學習,一邊繼續與工場的信徒線上聚會、查經、保持聯繫。專心學業與事奉時,神把我的惆悵與擔心都拿走了。我一步一步,專注地穿起屬靈的全副軍裝,預備隨時整裝待發,仰望神的時間到來……心中滿有平安喜樂。

2021年11月5日終於出發了,興奮又雀躍!祈願依靠神的帶領、恩典和幫助,靠著耶穌,打一場美好的仗。

有神的同在

這近兩年的時間,疫情對家庭、教會和福音事工都產生很多衝擊。我所處的這個禾場,政府對疫情嚴格管控,但同時藉疫情和網路,非常嚴格管控和限制著人民,特別是穆斯林群體。因此,與穆斯林學生建立深入關係越來越難,帶領他們信耶穌更難。身處工場兩年,近期突然有比較強烈的意念,想要再次尋求神的心意,尋求明白神要我們在哪裡、做什麼?

深信神的帶領和安排是最好的……因為最好的安排不關乎外在環境,而是關乎是否有神的同在。

新年許下新願景:

1. 再次尋求和明確神的帶領和呼召,清楚明白神要我們在哪裡、做什麼?當很清楚明白這些以後,願堅定心志,委身、跟隨、侍奉。

2. 繼續忠心侍奉在目前進行中的穆斯林大學生事工。願透過自我形象、戀愛婚姻、價值觀等福音預工課程,拓展出更多深厚的關係。

3. 透過古蘭經部分經文,引導穆斯林認識聖經和耶穌的過程中,K同學表示願意進深學習。盼望聖靈在他心裡做工,讓他認識耶穌的真正身分並且接受福音成為主門徒。

與神同行

回國已半年,接種了疫苗,眼看本國疫情有放緩趨勢,出國也不再需要一堆許可證件,心情不由得興奮起來,進入蓄勢待發狀態。然而另一邊廂,工場局勢依舊烏雲密佈。回國後仍持續與當地保持聯繫,最新情況時有所聞。從起初只看到壞消息,到現在已經學會如何從壞消息中看到好消息。我們的神是在曠野開道路,在荒漠開江河的神,因此神的兒女們也當學習在曠野中看見祂將要開的道路,在荒漠裡看見祂將要開的江河。看似計畫被中斷,但回國這段時間是另一個階段的裝備,也讓我得已暫時抽離再部署。重返支離破碎的工場肯定是一場更艱巨的征戰,但我期待繼續與神在那裡同工。我們都希望以最佳狀態出發,但最佳狀態並不等於身體最健康或各方面的安排都完善的狀態。最佳狀態,是與神同行的狀態。盼望各位同工都能以最佳狀態出發!

我們只管執行

11月5日,我們正式出發前往美國,兩日後進入墨西哥蒂華納工場。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我們一直期待這日來臨,因為太想念當地華人和我們的朋友。今年線上英文班所認識的朋友,一直期待我們能夠相見,而我們也期望將福音這個好信息帶給他們。今次能實體見面真好,啊,對了,還要將過往課上遊戲環節中預備的獎品發給他們。

這次的行李特別多,弟兄姐妹熱情為我們準備了許多合用的物品,有醫療的、食用的、送給當地朋友的、還有詠婷為自己神學課程準備的書籍,再加上一些衣服。這次回來,看見大部分的華人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在衛生安全上可算相當放心,但這在探訪交流上便構成不便。朋友們也勸喻我們,最好在到步15天後才到各處去拜訪,在公共場合見面較好,不宜上家探訪。所以,我們還是保持使用線上方式與大家聯絡和查經。原先計畫兒童團契的成立,如今也要考慮家長們的反應……祈求神繼續帶領我們前行的腳步,因為深信每個行動都在神的計畫裡,我們只管執行。

「疫」不容辭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依舊肆虐,許多國家幾乎都在施行群體免疫,因為再封國封城,整個國家都會垮掉。由於國情不一樣、制度不一樣、文化不一樣,我們奉行的則是清零政策。哪個地方有本土病例發生,不僅當地緊張,甚至全國都緊張。且不論這樣的防疫政策合不合理,至少對於我們時常在外走動的人來說,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去年在外四個月沒有做過一次核酸檢測,而今年走到哪裡不僅要看綠碼,還要看行程碼,14天內去過哪些地方一目了然,只要地名上帶有*號(表示地方所在地有本土病例發生),到哪裡都麻煩。坐飛機要做(核酸)、住賓館要做、外地來的要做……各地的防疫政策千奇百怪,暫且不說服事的事,應付這些防疫人員都要和他們鬥智鬥勇,因為許多所謂政策和規定都非常奇葩,更多是表面文章,為了應付一層又一層的上級,非常的官僚。

行程中的一些計畫都會因著當地的疫情而改變,得隨時調整方向,感恩的是,大多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一方面在服事中學會靈巧、學會變通和彈性;另一方面,神也讓我們遇見一些未曾想到看到、料到的事。偶爾也會有低落,特別是因為疫情,我們要做的事不能做,要去的地方不能去,全部的路都給堵死的時候。但當我們看到有些教會的弟兄姐妹在宣教這條路上不斷前進、不斷長進時,我們低落的情緒被他們激勵後也就消失殆盡。

總之,疫情當下,人不能一直躲在全能者的蔭下無所作為,絕不能庸碌無為,而是敢於擔當、敢於作為。

疫情下的感動、敢動與趕動

感動:禱告帶出感動

2020年在老家滯留八個月,常被疫情的肆虐攪亂情緒,我生氣問神:要到幾時?也對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感到困惑,面對航班取消與國界封鎖,我計畫中的禾場動員工作被擱置了……現實環境中無路可走,唯有回歸主前安息。感恩,神開路,藉著每日參與禾場上全國宣教聯禱祭壇,我下沉的心靈不斷提升,清楚隔岸有宣教禱告的聖火燃燒 ,我豈能隔岸觀火?2020年八月中旬,我邁開了腳步進入禾場。

敢動:勇敢的去行動

2020年八月中旬到2021年一月中旬,共150天,我成為疫情中的逆行者,一支移動的火把。我與同工一起走過14個省分,40座城市,上過15次使命群體課程,拜訪了26個團隊與神學院。口袋中的火車票與飛機票積累成堆,同時,得到的安慰與激勵更多更多。疫情中的專程探望、壯膽地參加實體聚會、同走宣教禱告行程……這一趟行程,與禾場上許多教會建立了更深層的宣教夥伴關係,彼此稱贊說: 我們一起勇敢地成為宣教行動者。

趕動:趕快繼續行動

2021年四月再出發上禾場,接續加熱2020年的宣教火焰。除了兩次14天的隔離外,2021年的「趕動行程」前後有六個月之久。全球疫情有增無減,禾場上的防疫清零措施加重,出入行程中除需要手機上的健康碼外,還要加上行程碼顯示14天內走過的地方。面對多變與各地不同的防疫措施,我們多次被規定做核酸檢測,多次無奈地取消機票與車票,並也經歷過24小時內被遣返的經歷。但這一切沒能阻止我們把握時機的「趕動」,因禾場上有一群敢動與「趕動」的夥伴需要陪伴鼓勵。我有時踩油門為他們加油,有時踩剎車提醒別衝太快。

今年環境監控加倍嚴密,教會發展更加受限受壓,但我們的陪伴卻帶出奇妙的收穫——聖靈帶領了一個家庭並另一單身姐妹毅然決定走上長宣之路,如今他們都在裝備中等候被差遣的日子。成立才一年的白領宣教小組,竟然在疫情下延伸了腳步進入城市與邊疆的未得之民群體……還有很多神奇妙的作為,令我讚嘆不已!

2021年十一月中旬,我暫時離開禾場回老家,2022年哪一天再出發,求神預備。深信神繼續掌權在我所掛念的禾場上,讓宣教的感動、敢動與趕動一刻也不止息!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踏上宣教路
「疫」想不到的恩典

「主啊,是這裡嗎?」2018年,我在阿拉伯世界的一家禱告殿裡這樣問神。那時,我正尋求未來長期事奉的工場。我一心想要服侍難民兒童與婦女,當時,神只為我開了一條路,讓我來到塔塔國。沒想到,除了穆民,這裡也有許多來自鄰國的難民。

「來跟从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就這樣,神給了我一個平安的答案與決定。一切籌備工作如火如荼進行,我滿心期待神學院畢業後就可盡快出發。在一切看似進展順利時,父親被診斷罹患鼻咽癌並開始進行治療,再加上2020年疫情全球大爆發,而那個時候我已經處於即將出發的最後階段了。計畫突然被迫喊停,心裡真不是滋味。

工場主任告知我暫時不能出發時,特別提醒我說:「這是全球性、每人都遇到的問題,請不要質疑神要你到這裡事奉的呼召。」是的,我沒質疑,雖然我感到失落,但我深信神的時間準沒錯,也必然是最好、最合適的。

「被困」在馬來西亞的這一段期間,神其實也沒有讓我閒著。我和教會的牧者同工並肩作戰,把聚會轉成線上——我學會了剪輯、錄製影片、主持直播聚會。另外,我還有機會服侍居住在本地的難民,探訪他們,在難民學習中心當志工老師。

同時在這這期間,父親也完成所有的治療,並已痊癒。能夠陪伴家人度過艱辛的時刻,並見證神的恩典與醫治,心中非常感恩,也放下了心頭大石。

如今,隨著疫情過去,全球逐漸恢復,我也總算趕在2021年杪出發了!

「主啊,我來了!我要和你打魚去!」初來乍到,一切的體驗總是如此振奮人心。我想,主要是因為過去這幾年心裡都繫著這一片土地,當真的來到時,心情異常激動。而且,「得來不易」,就分外珍惜。

回想這預備和等待時期,我學會了全然順服,神要我用更寬廣的眼光看待每一位神所愛的人。當我來到塔塔國時,我也擁有更寬廣的心面對和擁抱所有族群。願能夠把神的愛帶給他們,成為他們的祝福。

看似被疫情耽擱了一年半的時間,但其實神給我了許多「疫」想不到的恩典與驚喜。原來,神只是更改了我所計畫的時間表,間中穿插了許多精彩的故事,並且更好地預備祂的工人。

如今能夠煥然出發,實在感恩,求主使用。感謝讚美主!


宣教同路人—你的參與

踏上宣教路
走近客工的心靈世界……

上帝的意念高過我的意念。還記得小時候,我從未想過踏上宣教路,常常在禱告中跟上帝說:「上帝,求祢差派更多人去收割,因為莊稼多,工人少……」萬萬沒想到上帝會對我說:「那就你去吧!」我當時已安排好我的人生計畫,然而,上帝卻早已安排好我的人生。那時的我就像聖經中的約拿一樣,跑往另一個方向,不過最終選擇完全降服於主,以順服的心跟從祂的計畫。

2019年,我加入了華傳實習宣教士項目,而就在那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頓時使人措手不及,宣教事工更是首當其衝的受到了極大影響。我不禁自問:「難道在疫情下,我就不能繼續宣教了嗎?」上帝讓我在禱告中聽見了祂的回應:「神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上帝開啟了我的眼睛使我看見,宣教不一定要到國外去,跨文化的福音事工也可在本地進行,正是所謂的「散聚宣教」。有許多未得之民已經來到了我們的門前,新加坡這個小島國就擁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

在過去的六個月,我走進了不同客工的宿舍,近距離與他們接觸,看到了他們精神情緒上的衝擊。疫情防控期間,政府允許國人出門,可以兩人一組見面吃飯,而客工們除了工作,其餘時間都必須待在宿舍裡,不能外出。有好多客工對我說:「能夠出去和朋友聊天吃飯是件快樂的事。」我聽了他們的心聲,卻不知如何安慰他們。我明白這是一段艱難的時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為他們禱告,懇求天父照顧他們精神情緒和一切的需要。

兩周前,我們所幫助的一名客工受洗了!為了養家,她來到我國。她因工受傷……老闆卻在此時宣佈了公司破產,沒發薪給她,她因而尋求幫助。在幫助她的過程中,我們向她分享福音,她相信並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她生命的救主。最近她被診斷出患有末期癌症,情緒近乎崩潰——然而當她祈禱尋求神時,獲得了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喜樂與盼望。不久後,她將回國接受治療,並期待與家人分享福音的好消息。

還有很多客工需要福音這個好消息,願神感動更多人來一起關心他們,分享這好消息。


編者的話

2021年,世界突然變小,緊縮在四面牆內。另一個遼闊的世界則流淌在薄薄的四方電視屏幕裡,或是更小的手機。有時候打開大門,不經意聞到一股不安分的安靜,急急轉頭讓自己投入在寬頻世界那遙遙無際的怡人風景去,望梅止渴。

有多久沒旅行了呢?有多久沒瀟瀟灑灑登上不一樣的征途呢?

確實有點久了。有時仍不免一時震驚,發現視頻裡的人們怎麼可以逛街購物沒戴口罩,自在地擁抱問候親吻……著實嚇得不輕,然後才發現那是好幾年前的視頻,而我如夢初醒一般,模模糊糊地看見日曆上定定的顯示著2022年……

好些東西蒙了灰,靜靜杵在一角,像似行李箱、計畫和勇氣。

新一年了,感覺身邊人比過往更用力地喊出「新年快樂!」可不是嗎?正當大家專注期待團聚,在行事歷上寫滿嶄新的人生計畫時,Omicron抓著2021年的尾巴狂妄掃來,哎,怎能不拼力站穩,抵抗住那哆嗦,還有灰心喪膽呢?

站在看似膠著的停滯點上,卻實實在在不失為一個溫習使命人生的一個時機。「大使命所表達的,不但指出基督徒要連於耶穌基督的生命,且要活出耶穌基督的使命。」一年初始,大夥摩拳擦掌預備重新出發的當兒,黃成培在〈使命人生、使命教會〉裡,邀請大家再次探討和思考「教會」的意義,以及「大使命」的意義和應用。

「當現在準備再度出發,踏上宣教征途時,除了在行程計畫和一切相關的準備外,我們在心靈上是否更明白神的心意和預備好做成祂的工?」漫長幽暗的疫情日子裡,我們與神的關係又如何呢?馮永樑藉〈靜思待發〉引導我們省思,整理內在生命,並留下勉勵:「當全球進入疫情後的新常態時,盼望教會和差會的眾同工們,都對我們所服侍的上帝有更新的認識,也更體貼和履行祂在地上所要我們成就的計畫和心意。」

2022年的新年煙火難以照亮烏云密布的天空。前路雖仍隱晦不明,王欽慈以信心抓住大使命的繩索,帶領華傳大家庭一同展望未來的事工方向,吹響啟程的號角!因深知宣教的神從不打盹,宣教的腳步也從未因任何患難停止前進……他在〈展望2022年華傳未來的事工方向〉這樣說道:「在當前極其不穩定的疫情下,我們堅守福音使命,並謙卑獻上自己,忠心地服事我們的 『宣教對象』,動員我們的『夥伴教會』,並與我們的『宣教同工』一同奮勇前進!」

真的要出發了,或者你早已在路上……且不管目的地在遠在近,繫好鞋帶,擦亮心情,將計畫、夢想和勇氣都裝進不朽的大使命行囊裡,穿過疫情簾幕,遼闊的簇新世界將在眼前,綿延展開!

或有坎坷,卻信沿途將瀰漫恩典芬芳。

我們知道的,最好最有能力的嚮導,永遠走在前頭。